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的歷史
在與各國交往的漫長曆史中,中國種茶製茶技術與飲茶文化不斷向外發展。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准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後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於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聖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採取積極的對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遊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絡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大量增加。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後東來轉運中國茶葉,並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記錄。以後,茶葉成為荷蘭人最時尚的飲料。由於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後,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後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後,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引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就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製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1擔=100斤***。
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的路線
茶在亞洲的傳播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推動了日本茶道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以浙江為主要通道、以佛教為傳播途徑傳人日本。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進出口岸,境內有很多名剎大寺,如天台山國清寺、天目山徑山寺、寧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發源地,徑山寺是臨濟宗的發源地。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節和學問借紛紛來到浙江的佛教聖地修行求學,在回國時,還將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以及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帶到了日本,使茶道在日本發揚光大,並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梢神內涵。
在這些使節和學問僧中,與茶文化的傳播有著直接關係的是最澄。在最澄之前。天台山與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傳教者,如天寶十二年***753年***的鑑真等,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天台派的教義,也有科學技術和生活習俗,其中就包括飲茶之道。貞元二十年***804年***,最澄奉詔隨遣唐使人唐求法。來到浙江後,他便到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天台宗,後又到越州龍興寺學習密宗,次年八月從明州啟程歸國,將浙江天台山的茶種帶回了日本,同時也將茶飲引人宮廷。後來,茶葉逐漸成為日本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喜愛,並逐步向民間普及。
在中國茶道外傳的重要時期一南宋,日本學問僧榮西曾兩次來華。榮西回國時除帶了天台新章疏30餘部印卷外,還帶了茶種,回國後將茶種種在了寺院中.並大力宜傳禪宗和茶飲。此外。榮西還研究了店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並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他認為“飲茶可以清心,脫俗,明目,長壽,使人高尚”,於是將此書呈獻給鎌倉幕府,自此日本的上層社會開始愛好飲茶,飲茶之風迅速盛行開來,榮西也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廣泛傳播,中國的精品茶具—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於此時由浙江傳人了日本。天目茶碗對日本茶道影響深遠,日本自飲茶之初至開創禮茶的東山時代,所用茶具均為天目茶碗。隨著茶道的發展,普通茶碗均為日本與朝鮮的仿製品,致使天目茶碗越發珍貴,只有在“臺天目點茶法”、貴客臨門、向神佛獻茶等重要場合才會使用。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宗純大師的弟子、被後世尊為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菴茶”,他倡導順應天然、真實質樸的“草菴茶風”。村田珠光認為茶道的本質應在於清心寡慾,將茶道之“享受”轉化為“節慾”,體現了陶冶身心、涵養德性的禪道核心。
作為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的武野紹鷗對日本茶道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傳承村田珠光的理論,並結合自己對茶道的認識將其拓展,開創了“武野風格”。他將日本和歌“冷峻枯高”的美學風格
應用於茶禮、茶具和茶室之中,繼承併發揚了珠光清心寡慾的“草菴茶”風格,創造了更為簡約枯淡、切實可行的“佗茶”***又名“和美茶”***。“佗”本意為“寂寞”、“寒磅”、“苦悶”,經由紹鷗的改造,“佗”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正直”、“謹慎”、“自律“勿驕”,召鷗將這一理念用於於茶道。這一理念具體指:邀三五知己,坐於簡捷明亮的茶室之中,以至誠之心對待彼此,共同在茶的醉香繚繞之中忘卻世間俗事,以達到物我兩忘的超脫境界。
16世紀時,紹鷗的弟子,被人們稱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將以禪道為中心的佗茶發展為以“平等互惠”理念為核心的利休茶道,並使其成為大眾化的新茶道。他將日本茶道的宗旨總結為“和、敬、清、寂”。“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舊本茶道初具規模。與此同時,日本茶道還深化、發展了唐宋“茶宴”與“鬥茶”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大和民族茶文化。
日本茶道精神的本質為倡導人與人的平等互愛、人與自然的和諧待統一,要求人們格守靜寂、安雅的生活,崇尚禮節,並被人們視為修身養性、完善自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我國茶文化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同時開始被陸續傳播至東南亞鄰國。
越南與我國接壤。東漢末年,佛教傳人越南,並於10世紀被落為國教。我國茶葉傳人越南跳腳寸間最遲不晚於這一時期。越南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於19世紀開始大艦摸地種植、經營茶葉。隨後,越南引進南亞的茶種與製茶的技術裝置,使得殺葉的生產與貿易發展迅速。1684年,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從我國取茶籽試種,隨後,又分別引入日本、阿薩姆***印度***茶籽試種。南亞的印度通過英屬東印度公司於1780年試種我國茶茶籽,菌後大規模的引種、擴種,創辦茶場,派遺製茶人員到我過學習種茶、製茶技藝,並招明中國技術人員去印度親自教授。通過各方努力.印度茶文化發展至19世紀後葉已達“印度羨之名,充噪於世”,的程度。斯里蘭卡於17世紀引人找國茶籽,1780年試種,1824年後,又大盆引人我國茶籽及印度茶籽進行擴種,並轉請專業技術人員予以指導。
唐代,我國茶葉傳播至西亞阿拉伯地區.從此正式進人阿拉伯國家。據《新唐書·隱逸列傳·防羽傳》記救:“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其尤備,大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吃人朝,始驅馬市茶。“回贈人用馬來交換茶葉,在供自己飲用的間時,又將部分茶葉版賣至阿拉伯國家及土耳其,從中獲取基利。西亞的土耳其於1888年開始進行茶葉種植,先從日本引人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人茶籽種植。經過分批開發、種植後,其茶業規模逐漸成形並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