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道精髓

  中國茶道的內涵豐富,在中國茶道中也是有其精髓的的,中國茶道的精髓有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①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②“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標誌之一。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3“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誼。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④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⑤“靜”是中國茶道的精髓,“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⑥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⑦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茶道之精髓:九德、九香、八難、七情、六味、五性、四氣、十八功效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儉、時、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產於深山幽谷中,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靈秀之氣,最能清人心神。

  香:如蘭斯馨。茶有真香,香氣悠遠深長,起人幽思,極品茶還應具有蘭花般高雅的香氣。

  甘:苦盡甘來。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微甘,耐人品味。

  和:中氣平和。茶的香、味以“和”為貴,飲茶後應有一種“平和”之氣潤澤於五髒六腑間,久不能去,謂之和。

  空:“五蘊”皆空。茶的香、味又以鮮活、空靈為貴,飲茶後不留不滯,就叫做空。

  儉:飲而有節。茶不可多飲,不可過飲;茶品及茶具不可過求奢侈,總以節儉為茶人美德。

  時:知時而動。採之以時,造之以時,投之以時,淪之以時,飲之以時。茶之時義大矣。

  仁:生仁愛心。茶德仁,自抽芽、展葉、採摘、揉碾、發酵、烘焙到成茶,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是對苦難的昇華,也是對道德的昇華,所謂“殺身成仁”,茶之謂也。仁者“愛茶”,唯有仁人志士才能體會出茶的仁德,並生仁愛之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氣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靈之意,不僅能澄心淨慮,更能品飲出天地真情,人間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為真。

  其中“儉”字與《茶經》相符,也最能體現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養;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中國的茶道歷史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良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實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泛起而滲透滲出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中國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跟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天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泛起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附近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流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泛起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天子羈縻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賞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中國茶文化更是氣憤但願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