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道核心精神是什麼

  茶道核心有其相應的精神內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核心精神,一起來看看。

  茶道核心精神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一的認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茶藝、茶道和茶德問題。

  茶藝“茶藝”一詞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的臺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後,開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接受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臺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至於為什麼要稱茶藝,臺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宣讀的《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臺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為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麼產生了。

  然而什麼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並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臺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於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季野:《茶藝信箱》98頁,臺灣茶與藝術雜誌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范增平:《臺灣茶文化論》280頁,臺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臺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蔡榮章:《現代茶藝》202頁,臺灣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還認為:“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髮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個性的表演藝術。藉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幫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係,結果達到了修身養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頁***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王玲:《中國茶文化》87頁,中國書店出版***陝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是指製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茶藝是茶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丁文:《中國茶道》46頁、49頁,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在綜合各家學說之後,認為茶藝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藝初論》,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4期***

  我們贊成按狹義的定義來理解,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正如丁文先生所說,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成為一門藝術。因此,我們不但要科學地泡好一壺茶,還要藝術地泡好一壺茶。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鑑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範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儀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童啟慶:《習茶》11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誠如蔡榮章先生所說,茶葉沖泡過程“本身也是一促發展表演藝術。”如果茶藝館的從業人員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將自己等同於一般飲食服務員,而是自覺在從事一項普及茶文化知識、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活動,是項很有意義的社會工作。

  中國茶道的核心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祕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朝鮮茶道精神

  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係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建立“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裡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