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傳統郵集

  雖然已是新時代,但還是有很多人偏愛傳統郵集的製作,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傳統郵集的製作方法。

  :工具

  微機、印表機、裁紙刀、電烙鐵、鋼直尺、墊板、手術刀***刻刀***和剪刀。用於貼片編排的微機要求不高,通常使用的即可滿足需要。用於貼片列印的印表機則要能列印A3規格紙的。裁紙刀主要用於裁襯紙,能裁切A4規格紙的即可滿足需要,最好是鋼質的。電烙鐵主要用於焊塑料護郵袋,功率小些為宜,20瓦至30瓦即可。鋼直尺亦用於焊塑料護郵袋,通常30釐米長即夠。墊板亦用於焊塑料護郵袋,30釐米見方為宜,要能耐燙又光滑、平整,可用磁磚或磨光花崗石板。手術刀用於刻箭頭和給貼片“開天窗”,刀片宜尖利些為好,也可以用刻紙刀。剪刀鋒利些的即可,主要用於剪雙面膠。

  傳統郵集的製作:材料主要有:雙面膠帶、塑料護郵袋、透明相角和卡紙。雙面膠帶主要用來貼上,護郵袋與襯紙、襯紙之間、襯紙與貼片的連線都需要它,以粘性好的為佳。塑料護郵袋用於包裝郵品,因此應根據自己郵品的種類和尺寸多準備些不同規格的為好。透明相角可用於包裝明信片和信封,國內尚無該類產品,筆者曾在錢幣郵品博覽會上購到燈塔牌和LINONER牌的透明相角,規格都是每盒裝一卷250枚相角。卡紙用於貼片和襯紙,其要求後面將分別介紹。

  :貼片與貼片袋

  貼片按FIP***國際集郵聯合會***要求,平面尺寸應為230毫米×290毫米,顏色應為白色或淺色***以白色居多***。貼片可購買成品,也可以自制,國內自制貼片者居多。自制貼片的優點是選擇的餘地大且較經濟。通常可到紙品公司購120克至180克的白卡紙,並用紙品公司的裁紙機切成所需規格***通常一張790毫米×1090毫米的紙可裁11張貼片***,紙太薄了不易挺括,過厚則不好列印。

  也有集郵家將郵品貼在硬質透明塑料膜上,而在其後襯上列印了文字的白紙,形成組合貼片。這種組合貼片的優點是便於列印和更換、修改文字,尤其適合在國內和國際郵展上採用不同文字的郵集。

  貼片袋一般皆購買成品,亦可向塑料加工廠訂製,以透明度高且挺括者為佳。當貼片袋較厚時,便可採用較薄的貼片。早期的貼片袋多為側向開口,目前則流行上開口的,這樣貼片不易移位,郵品也不易掉出。貼片袋的平面尺寸以較貼片稍大為宜,小了會裝不下,太大了貼片容易移位。

  :貼片佈置及列印

  貼片的版面佈置現在基本上都用計算機進行,因為手寫雖然也可以,卻需要很高的功力和花費更多的時間,往往費力不討好。貼片上要預留出郵品的位置並配上相應的說明文字。郵品可用相同平面尺寸的圖形代表或乾脆掃描進去。後者雖然更精確、形象,但會大大提高檔案的容量。文字應根據內容選擇字型和字號。一般的貼片都有三種文字:標題;貼片上部說明;郵品下的說明。其字號宜依次由大至小。郵品的佈置宜上重下輕:大的放在上部,小的放在下部;重要的放在上部,次要的放在下部。當信封***明信片、郵簡***與其背面影印件上下佈置時,應信封***明信片、郵簡***在上,影印件在下。郵票在貼片上的佈置應避免採用棋盤式等呆板格局,宜活潑些並適當變化。

  貼片的列印最好使用鐳射印表機,不僅速度快,清晰度也較高。當然,高質量的噴墨印表機效果也不差。正式列印前,可以用普通列印紙先試試,沒問題後再打正式貼片。使用較厚的貼片時,宜一張一張地打。

  :郵品的包裝

  早期是用膠水紙直接將郵品貼上貼片的,這樣會對郵品造成輕微損傷。此後曾改用夾式護郵袋***以卡紙或帶背膠厚塑料膜片為底,玻璃紙或透明塑料膜為面,底邊粘合形成夾子形狀的複合製品***,將郵品插入後裁去多餘部分,再貼上貼片。這種護郵袋由於底邊系用膠粘合的,需留一定的寬度,此外三邊開口,夾在裡面的郵品容易移位。隨著對郵集外觀要求的提高和技術的發展,近年國內外郵展上大多在郵品後加貼襯紙,因此要求護郵袋與郵品吻合得更緊密,不留什麼邊,故一種新的包裝方式應運而生:用透明的袋式護郵袋包裝郵品,並用電烙鐵在墊板上挨著鋼直尺貼近郵品的邊緣進行焊接、切割,四周封口並裁去多餘部分這樣完成的護郵袋是閉合的,與郵品也最易嚴絲合縫。

  對於像明信片、信封、郵簡這樣的大件郵品還可以用透明相角來包裝定位。這種方式操作方便,且有利於提高郵品展示時的清晰度***因為少了一層透明膜***。一般應用四枚相角固定一件郵品,這樣不易產生位移。

  :襯紙

  襯紙層數和顏色因人而宜,一般傳統郵集都採用二層襯紙,顏色則趨於保守、穩重,上層襯紙多為白色、淺黃色,下層襯紙多為灰色、牛皮紙色。襯紙宜選用卡紙,通常100克至130克的中厚紙即可,太薄了粘貼後容易產生凹凸不平。

  襯紙的裁切要橫平豎直。通常的做法是將包裝好的郵品貼上到上層襯紙上,用裁紙刀沿郵品四周裁切,再將裁好的上層襯紙貼上到下層襯紙上,接著用裁紙刀沿周邊裁切。上層襯紙宜在郵品四周留1至2毫米寬的邊;下層襯紙宜在上層襯紙四周留1毫米左右寬的邊。尤其深色襯紙露出的邊不宜太寬,否則會有比較死板、粗糙的感覺。有時郵品的形狀不規則,襯紙應隨之裁切,裁紙刀不便裁切的弧形等形狀的襯紙,可用剪刀來完成。

  :箭頭與頁碼

  箭頭通常用於指明郵品的變異處或其它需要強調的部位***諸如某個郵戳或籤條***,顏色有黑色和紅色兩種,國外有成品出售,目前國內尚無成品供應。用量少的話,可以自行刻制***用手術刀或剪紙刀***;用量多的話,可以到鐳射刻字的店裡去訂貨***這樣質量也更有保障***。至於用什麼顏色的箭頭,則各有所好並無定製。筆者以為,一般應以黑色箭頭為主,只有特別重要、特別珍罕的郵品才適合使用紅色箭頭。否則鮮豔的紅色用多了,容易分散注意力。貼片的頁碼主要為便於裝框和檢查,因此以前大部分都寫在背面,那樣有利於修改***這在編組郵集時是經常會遇到的事***卻容易出錯***因為裝框後便看不到了***。近年來人們更傾向於將頁碼標於貼片的正面,有的郵展甚至對此作了明確規定。最簡單的做法當然是將頁碼直接打在貼片上,不過這樣一來,頁碼稍作調整貼片就要重新列印,貼片上的郵品就要重新貼上,很不方便。另一種做法是將頁碼貼在貼片袋上,這樣需要調整頁碼時只需更換貼片袋即可,方便多了。貼於貼片袋上的頁碼號可以市購,亦可自制。自行製作只需在列印好頁碼的卡紙後粘上雙面膠帶再裁開即可。貼在貼片袋上的不乾膠頁碼如要更換也很容易,揭下來重貼就是了。

  傳統郵集的製作:開天窗

  開天窗是專題郵集中的常用手段,傳統郵集中應儘量避免,僅不得已時偶爾為之。開天窗通常是在貼片上挖一個“天視窗”,通過該“天視窗”展示出郵品的一部分。這種方法適用於較難得、捨不得分割的郵品***諸如早期的整版票只展示其版銘***。“天視窗”的位置和大小在貼片佈置時就要規劃好,列印後再用剪紙刀或手術刀輔以鋼直尺沿框線切割出來。

  :貼上

  貼上也是一門學問。包裝好郵品的護郵袋或透明相角與襯紙,襯紙與襯紙,襯紙與貼片之間都需要貼上。除透明相角背後自帶不乾膠外,其它都需要使用雙面膠帶。滿貼雙面膠的方法貼上固然結實,但不僅費事、費料,且稍有改動就要全部作廢,並不可取。比較行之有效的是採取點粘法:每件郵品只貼上幾個點,至於粘點的數量、大小與位置,則因郵品的大小與重量而宜。一般情況下,單枚郵票只需貼上對角線上兩點,四方連及信封、明信片宜粘四點,大信封則應酌情再增加。總之,在粘牢、粘平的前提下,粘的點數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