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貿易有什麼起源

  自古以來,茶葉就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中國農業及經濟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貿易的起源,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與貿易的起源

  我們華夏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中國自古以茶葉絲綢而文明世界,茶葉是早期中國出口的重要產品之一,有人說是茶葉和絲綢溝通了東西方的交流,也是茶葉和絲綢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

  歷史文明培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茶文化則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飲茶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中國飲茶習俗逐漸外傳,並出現茶馬貿易的活動。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隨著中國向外移民活動日益增加,茶葉被華僑帶至海外。15世紀末東西航路開通之後,西方人對茶葉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觸,終於在17世紀初開始中西茶葉貿易的活動。茶葉貿易是近代中西關係一個重要的內容,茶葉是近代中西貿易的主要商品。荷蘭是中西茶葉貿易的先驅。中荷茶葉貿易始於17世紀初,至鴉片戰爭前夕趨於式微。中荷茶葉貿易的形式包括間接貿易、直接貿易、間接貿易與直接貿易相結合三種。荷蘭對近代中西茶葉貿易的興起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中國茶葉外銷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荷蘭勢力伸向中國內地的翹板,荷屬殖民地澳門遠於十七世紀,已成為中國面向西方出口茶葉最重要的轉口港,在中國茶葉傳播及貿易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國茶葉貿易的發展演變

  最早茶葉被先民作藥用、作菜食、作飲品,很長一段時期內處於自給自足的野生自然利用狀態,並沒有成為交換用的商品。茶葉作為商品開始進行貿易最早明確記載於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武陽買茶”。武陽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市場與茶葉集散地之一。川西各地所產茶葉匯至武陽,然後向周邊地區輸送。

  西漢之後,隨著茶業產區的擴大和飲茶的推廣,茶葉的商品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到了兩晉,飲茶成風,不但茶成為商品,簡單加工而成的茶粥也上市成為商品。南北朝時期,東北和西北少數民族先後在中國北部地區建立政權,並效仿漢族開始飲茶。他們所需的茶葉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商品買賣手段獲得,茶葉貿易隨著消費地區的擴大不斷擴充套件。

  發展到唐代,商品經濟蓬勃發展,以茶葉經濟崛起為代表的商品性農業迅速發展。大量的茶葉商品投入市場流通,商品交換方式逐漸發生變化,表現在草市鎮的勃興,區域市場的形成,甚至全國性市場也在形成之中。雖然茶葉產區主要集中在川蜀江淮,但茶葉消費卻遠及北國、吐蕃、塞外。茶馬互市以及著名的茶馬古道就誕生在此時。

  宋代茶葉發展較唐代有所進步,各級茶葉市場層次和功能更加分明。產區初級市場、中轉集散市場、茶葉銷區市場的明確區分,使得茶葉貿易形成了更為穩固的產銷市場。靖康元年金兵的入侵使得西北市場發生變化,茶葉貿易被迫由官買官賣改為商賣商銷。

  明代是茶葉生產的重大轉型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的芽葉茶政策,對中國古代茶業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使茶葉的生產、銷售、消費等經濟層面較前朝有了相當大的增長。明代茶葉分為官茶、商茶、私茶。官茶主要用於西北易馬。商茶由民間商人經營,領引納稅,准許公開售賣。私茶未經請引納稅,走私交易。明朝中後期商人資本大量進入茶市並取得支配地位,茶商隊伍不斷擴大,出現了茶葉商幫進行大規模長途販運,拓展了市場空間。

  清代是比較具有戲劇性的階段,既是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空前繁榮的時期,又是中國傳統茶業經濟中心地位逐步喪失的階段。18世紀到鴉片戰爭前夕,茶葉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輸入歐美國家,19世紀七八十年代,列強入侵,國門洞開,刺激了茶葉經濟畸形發展,中國茶葉一度獨步國際茶市。80年代後期起,帝國主義的扼殺加上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的落後,中國茶葉銷路逐步萎縮,走向衰落。

  新中國成立後的六十多年來,由於政府的重視和積極扶持,我國茶葉貿易在坎坷中逐步恢復,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出口數量和創匯能力不斷增強,茶葉貿易網路不斷拓寬,茶類結構更適應市場需求。近幾年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日趨成熟為茶葉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打造中國茶葉旗艦品牌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為茶葉企業開闢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茶葉市場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全新的機遇,為中國茶文化再度彰顯其獨特的魅力搭建了舞臺。

  渝川藏品交易中心緊隨時代發展潮流,精準分析茶葉市場現狀,憑藉自身電子商務平臺資源、技術優勢,為中國茶葉鋪就了一條綠色通道。作為藏品產業功能服務平臺,渝川藏品彙聚了全國各大茶葉產區的優質實物茶葉資源進行線上銷售。此外,渝川藏品還聯合了四川峨眉山大西南茶葉市場,建立西南地區實物交收中心,打開了西南茶葉市場新局面。以西南茶葉市場為據點,渝川藏品將圍繞全國重要的茶葉產地,不斷挖掘新的合作伙伴,進一步促進實體茶葉市場的繁榮發展。

  一片葉子,傳遞了真摯的情感,擁有了完整的生命體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了歷代茶人的茶葉之夢。在渝川藏品以及其他諸多茶葉電商的協同努力下,中國茶葉將找回逝去的輝煌,再度領跑世界茶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