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藝術有什麼關係

  賞茶、品茶是一種魅力,是中國茶文化給予人們生活中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藝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與藝術的關係:茶文化與茶藝的關係

  茶藝是一門技藝,是茶文化的一種體現。

  茶藝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衝、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茶文化又包括兩種概念狹義的概念和茶藝差不多,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而廣義的茶文化則更加博大精深一些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僅僅包括茶藝 還包括了茶的歷史、茶的藝術作品等所有從茶衍生出來的東西。

  茶文化與藝術的關係: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

  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即是經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吉祥莊嚴的氛圍。

  茶冰心去凡塵

  茶,至清至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請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即使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潔淨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纖塵,一乾二淨。

  玉壺養太和

  綠茶歸於芽茶類,由於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老練湯失味。只宜用80℃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瞬間,使水溫降至80℃擺佈。

  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歷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不染纖塵的玻璃杯中。

  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即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寫入少量熱水,起到潤茶的效果。

  茶文化與藝術的關係:茶文化和書法藝術的關係

  中國書法藝術,講究的是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涵,就像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對書法家來說,要以靜寂的心態進入創作,驅除一切雜念,意守胸中之氣。

  書法對人的品格要求也極為重要,如柳公權就以“心正則筆正”來進諫皇上。宋代蘇東坡最愛茶與書法,司馬光便問他:“茶欲白墨玉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二物?”蘇東坡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這裡,蘇東波是將茶與書法兩者上升到一種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來加以認識的。此外,陸游的“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菌小子飲食認為,這些都是對茶與書法關係的一種認識,也體現了茶與書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由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為中國茶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另外,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貼》。宋代,在中國茶葉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跌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唐代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貼》、 米芾的《苕溪詩》等,其中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今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許多商家也喜歡用書法字型作為茶具的裝飾,這樣,在品茶時則更能體會到那種茶與書法的共同美!

 

茶文化與藝術​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