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畫中的墨
在中國畫裡,“墨”並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幹、溼、濃、淡、黑”五種,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幹”與“溼”是水分多少的比較;“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黑”,在色度上深於“濃”;“白”,指紙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對比。各種墨色的特點及用途如下:
墨分五色
“幹墨” 墨中水分少,常用於山石的皴擦,可產生蒼勁、虛靈的意趣。
“溼墨” 墨中加水多,與水調勻運用,多用於渲染,或雨景中的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溼潤之感,或用於潑墨法,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
“淡墨” 墨色淡而不暗,不論幹淡或溼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於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
“濃墨” 為濃黑色,多用以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
“黑墨” 比濃墨更黑,用於筆蘸上極黑之墨是為焦墨,常用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或勾點或皴擦,可收提神醒目的功效。
常用墨法:
破墨法——唐代王維、張燥等人的山水畫,改單線平塗的畫法為墨色有深淺層次的畫法,當時稱為“破墨山水”。後世說的破墨法,是專指作畫時,當前一墨跡未乾之際,又畫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濃淡相互滲透掩映的效果。破墨法又可分為四法***濃墨破淡墨、淡墨破濃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點。
潑墨法——潑墨法創始於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畫錄》、《歷代名畫記》都有記載。王洽喜豪飲,醉後解衣磅礴,激清迸發,用墨潑在絹上,然後根據墨跡的形態,畫成山石林泉,雲雨迷茫,渾然一體,時人稱他為“王潑墨”。後世所謂潑墨法,是指落筆大膽、點畫淋漓、水墨渾融、氣勢磅礴的寫意畫法。行此法,毛筆要大一些。用飽含水的筆頭,蘸上濃淡得宜的墨汁,大膽落筆,點拓出山石的形體。運筆要胸有成竹,輕重得宜,可以重筆,也可有飛白,隨物形而變化,自然可獲得墨色豐富、滋潤生動的效果。***見圖例***
積墨法——積墨,即層層加墨。這種墨法一般由淡開始,待第一次墨跡稍幹,再畫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覆皴擦點染許多次,甚至上了顏色後還可再皴、再勾、畫足為止,使物象具有蒼辣厚重的立體感與質感。用積墨法,行筆要靈活,無論用中鋒還是側鋒,筆線都應參差交錯,聚散得宜,切忌堆疊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與第二次墨色之間的差別,色度的濃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筆痕,不至於幹後糊塗一片。用得好的積墨法始終保持墨的光澤,積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幹後出現灰色的死墨,積墨法就失敗了。成功的關鍵決定於筆法,筆筆有力,行筆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總之,積墨法既要渾然一體,又要有筆跡墨痕可尋,墨色生動,光彩煥發,忌灰暗板滯。***見圖例***
濃墨法——描繪物象,落墨較重,可使畫面厚重有神。用濃墨要“薄”,即筆法靈活,只有幹、溼、深、淺變化有致,才能濃而不凝滯。
焦墨法——濃墨之極為焦。在一幅畫完成時,在極需突出的地方,用幹筆蘸上焦墨勾勒點擢,能起開醒提神的作用。也有一幅畫全用焦墨畫出的,顯得蒼勁有力。例如黃賓虹的有些山水畫全是用濃墨、焦墨畫成,黑、密、重、厚,表現了山的真面目。***見圖例***
宿墨法——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較久,水分蒸發而濃縮,墨色最黑。宿墨常用於最後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畫龍點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極易枯硬汙濁,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較高的筆墨功夫。黃賓虹最善宿墨,每於畫面濃墨之處點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見亮,加強黑白對比,使畫面更加神彩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