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中國畫的特徵
在國畫中我最喜歡潘天壽的,我認為潘天壽是在中西比較中,以拉開距離,保持中國畫獨立的民族性來確立自己藝術位置的。許多方面的觀點也是站在傳統繪畫上來說的。但傳統的觀點,繪畫方式與現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精神有很大的衝突。就單以傳統中國畫的特徵來講,從潘天壽的畫論中,傳統中國畫的特徵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繪畫的表現技法,向來是用線來表現物件的一切形象的。輾轉延續到現在,造成了中國傳統繪畫高度明確概括的線條美。”線的運用在傳統繪畫中佔據著突出的位置。
2.中國傳統繪畫是文史、詩詞、書法、篆刻等多種藝術在畫面上的綜合表現。
3.中國繪畫作為東方繪畫的代表,尤為注重表現內在的情韻、意境、格趣。
4.齊白石說:“妙在似於不似之間。”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
就以上幾點說一下我對它們的認識。
一、線的弱化
在中國古代美術中,線的運用從原始社會起就一直佔據著突出的位置,加之中國書法用筆與繪畫的相似性,對線的關注也備受重視。
線的弱化,一方面是由於世紀初對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引進,傳統的具象、抽象和平面性的“線”與有明暗、有體積感的西方繪畫相矛盾。這是東西方兩種藝術在矛盾衝突與融合統一的過程中的必然矛盾,也是必須解決的矛盾。
傳統的沒骨和用色彩表現的傾向是線弱化的另一個角度。沒骨法在清代的花鳥畫壇是壟斷一時的。這種無勾勒而純以淡雅的色彩直接作畫的畫風與西方水彩畫有幾分相似,其實海派的任伯年、吳昌碩已在大量運用色彩。色彩的提倡是本世紀畫壇的又一重要傾向,如林風眠的彩墨畫就是兼用線條、明暗、色彩三種造型、表現手段的典型。傅抱石也注意到這點:“中國繪畫傳統形式和技法的本身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矛盾,基本上是用線組成的中國繪畫,色彩受到一定的約束,色彩若無限制的發展是線所不能容忍的。像‘沒骨’形式,雖然它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結果只有消滅線的存在。”
二、詩、書、畫、印的綜合與畫中的情韻、意境
對於一幅傳統的中國畫來說,把詩、書、畫、印結合起來,似乎才表現得更為完整,更有特色。這在西方繪畫中是沒有的,這是中國畫的又一個特徵。
在傳統繪畫中詩、書、畫、印結合,可以把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的情韻、意境,四者是不能缺一的。但新的中國畫是否一定如此呢?現代的許多畫家已作出了答案。由於時代不同,作畫的物件、畫家的心境也不同,畫上要不要作詩、題詞已不是那麼重要,詩、書、畫、印已被作為繪畫的一種符號來運用。對“畫中有詩”命題的一些看法一位老教授曾說:“作畫最好先有詩意,然後發生畫意,這樣的畫才能有意境。”“以詩作畫,應抓住詩最突出的特點,並非要羅列字句中所有的東西。”
三、神似與形似
齊白石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
“以形寫神”首先是把形作為基礎,離開了形,神是不存在的。但是同樣是寫形,傳神的程度又有所不同。為寫形而寫形,所描繪的物件是僵化的沒有生命的。只有以傳神為目的進行寫形,並對形的神韻做應有的強調、取捨,甚至進行誇張、變化,才能真正達到“以形寫神”的目的。
有人主張:“只要形似,神似即在其中。”這是一種“但求形似”的觀點。神是什麼?神是神態、神韻。畫人物,講究人的神態表情、性格、精神氣質,這些都是屬於“神”的問題。而花卉、植物、石頭、禽鳥、草蟲雖然沒有人那種靈氣和喜怒哀樂,但都應把它們當成人來畫,給他們賦予靈魂與精神生命,一定要表現出它們生動的姿態,表現出它們的表情和神韻,這些也都是“神”的問題。形似與神似並不成正比。平平淡淡畫一張素描肖像,形較準但不一定傳神;畫一張漫畫像,形不太準,但可能很傳神。這是漫畫家把物件的特徵、神態抓住了,並加以誇張、強調的結果。
“似與不似之間”又是中國畫的表現方法所決定的。與西方造型體系不同,中國似乎更重視追求“不似”之美。西方畫表現物體並不強調邊線,因為客觀上物體並不存在邊線,那只是面的過渡而已,而物體的外輪廓往往是通過背景與物體之間的明暗互襯及色彩的冷暖對比而表現出來,不是勾出來的。高明的畫家在處理邊線時往往是朦朧的、不清晰的,這樣更能體現面的轉折,更有立體感,更有客觀物象的真實感。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線,以輪廓線表現物象本身就是一種提煉。這種表現的效果與客觀物象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是很寫實的工筆畫一樣存在這些問題。
我想我們的資訊社會盡管很發達,人們不斷朝著未來去遐想,但是我們不能背棄歷史。我們要非常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從傳統中尋找動力,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來思考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方式,特別是中國文化的性質與特徵。
參考文獻:
[1]楊成寅,林文霞.中國書畫名家話語圖解.
[2]林木.20世紀中國畫研究.
[3]詩、書、畫、印的結合.
[4]莫各伯.中國畫的造型觀念.
[5]中國當代美術20年啟示錄.
1.“中國繪畫的表現技法,向來是用線來表現物件的一切形象的。輾轉延續到現在,造成了中國傳統繪畫高度明確概括的線條美。”線的運用在傳統繪畫中佔據著突出的位置。
2.中國傳統繪畫是文史、詩詞、書法、篆刻等多種藝術在畫面上的綜合表現。
3.中國繪畫作為東方繪畫的代表,尤為注重表現內在的情韻、意境、格趣。
4.齊白石說:“妙在似於不似之間。”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
就以上幾點說一下我對它們的認識。
一、線的弱化
在中國古代美術中,線的運用從原始社會起就一直佔據著突出的位置,加之中國書法用筆與繪畫的相似性,對線的關注也備受重視。
線的弱化,一方面是由於世紀初對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引進,傳統的具象、抽象和平面性的“線”與有明暗、有體積感的西方繪畫相矛盾。這是東西方兩種藝術在矛盾衝突與融合統一的過程中的必然矛盾,也是必須解決的矛盾。
二、詩、書、畫、印的綜合與畫中的情韻、意境
對於一幅傳統的中國畫來說,把詩、書、畫、印結合起來,似乎才表現得更為完整,更有特色。這在西方繪畫中是沒有的,這是中國畫的又一個特徵。
三、神似與形似
齊白石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
“以形寫神”首先是把形作為基礎,離開了形,神是不存在的。但是同樣是寫形,傳神的程度又有所不同。為寫形而寫形,所描繪的物件是僵化的沒有生命的。只有以傳神為目的進行寫形,並對形的神韻做應有的強調、取捨,甚至進行誇張、變化,才能真正達到“以形寫神”的目的。
有人主張:“只要形似,神似即在其中。”這是一種“但求形似”的觀點。神是什麼?神是神態、神韻。畫人物,講究人的神態表情、性格、精神氣質,這些都是屬於“神”的問題。而花卉、植物、石頭、禽鳥、草蟲雖然沒有人那種靈氣和喜怒哀樂,但都應把它們當成人來畫,給他們賦予靈魂與精神生命,一定要表現出它們生動的姿態,表現出它們的表情和神韻,這些也都是“神”的問題。形似與神似並不成正比。平平淡淡畫一張素描肖像,形較準但不一定傳神;畫一張漫畫像,形不太準,但可能很傳神。這是漫畫家把物件的特徵、神態抓住了,並加以誇張、強調的結果。
“似與不似之間”又是中國畫的表現方法所決定的。與西方造型體系不同,中國似乎更重視追求“不似”之美。西方畫表現物體並不強調邊線,因為客觀上物體並不存在邊線,那只是面的過渡而已,而物體的外輪廓往往是通過背景與物體之間的明暗互襯及色彩的冷暖對比而表現出來,不是勾出來的。高明的畫家在處理邊線時往往是朦朧的、不清晰的,這樣更能體現面的轉折,更有立體感,更有客觀物象的真實感。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線,以輪廓線表現物象本身就是一種提煉。這種表現的效果與客觀物象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是很寫實的工筆畫一樣存在這些問題。
我想我們的資訊社會盡管很發達,人們不斷朝著未來去遐想,但是我們不能背棄歷史。我們要非常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從傳統中尋找動力,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來思考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方式,特別是中國文化的性質與特徵。
參考文獻:
[1]楊成寅,林文霞.中國書畫名家話語圖解.
[2]林木.20世紀中國畫研究.
[3]詩、書、畫、印的結合.
[4]莫各伯.中國畫的造型觀念.
[5]中國當代美術20年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