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的教育有感演講稿

  100多年前,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德·亞米契斯創作了風靡世界的“情感教育”讀本《愛的教育》。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還多次搬上銀幕和舞臺,成為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愛不釋手的讀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供你參考閱讀。

  《愛的教育》讀後感

  捧著一杯淡淡的茶,帶著一顆平靜的心,拿起《愛的教育》坐在桌旁細細品讀。這書帶給了我誘惑般的感覺,正如茶一樣清新怡人!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我,一個熱愛文學作品的女孩。我每天開始了我的讀書計劃,我被這本書中的一個又一個故事所深深地打動了,的確如此這是一本感人肺腑、洗滌心靈的書籍。《愛的教育》是一本80年代的書刊,是義大利亞米契斯的著名作品,書中講述的是對我有一定教育意義和引導意義的內容。如何熱愛學習、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同情弱小、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

  愛——種純真無私,教育世人的情感。愛如虛無縹緲的空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身旁,圍繞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它的蘊意早已融入了生命,它在不斷的昇華,愛真的很博大。愛如萬丈深淵,永遠無止盡;愛如一次長途旅行,永遠無盡頭;愛如海上的帆船,永遠飄泊在心的海洋……愛,不僅僅是對我們個人而言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它時刻激發著我們,教育我們,讓我們懂得愛的存在。

  愛就如溫泉,時刻溫暖我的心;愛就如陽光,時刻照耀你我的心房;愛就如悠久的歷史,時刻保留你我心中;愛就如光芒,時刻發射出璀璨的萬丈之光……世間有種種愛,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愛,朋友之間親密無間的愛……有時會感到自己孤獨,其實—我身邊有父母的疼愛,老師的關愛,想想自己還是蠻幸福、快樂的!

  “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著風暴取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我知道其實有很多的人家庭貧困,身體不好,有的人卻有著幸福的生活,他們都是積極上進,思想進步,熱愛生命,熱愛民族的青少年,他們有著一顆純真的心,他們從不奢求和渴望什麼,只希望自己有一顆真誠的心,無私的愛!他們的行為無時無刻感動著我的心。

  在這個科技發展飛快地世界裡,不管這個國家如何發達,最重要的是要求每個人都有民族的責任感。民族的繁榮昌盛,靠的是我們的共同努力。只要每個人奉獻一絲的愛,世界將會更美好。“ONEWORLD,ONEDREAM!”我們將愛隨火炬傳遍世界,傳遍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我們一定要弘揚自己的民族,“以熱愛祖國為榮”正如書中的青少年一樣愛民族!

  用心品讀《愛的教育》,用心靈感受愛。將我們的愛化作流星雨,在寧靜的夜空劃過,即使流逝,但美麗依舊存在;將我們的愛化作長河,永不停息的流淌著,即使天氣寒冷,但依舊溫馨……讓我們手拉手,彼此牽起心靈的港灣,用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世界永遠溫馨,讓世界上的每個人感受到愛的存在……

  讀《愛的教育》有感演講稿800字

  女兒這學期的語文書上有一篇《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課文,老師要求大家回家後能閱讀一下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並希望家長也一起學習,為此我特意買了這本書,並認真地看了一遍。

  教育恐怕是最難的事情了,魯迅早在80年前說中國少有合格的父母,到今天依然讓人覺得沒有過時,因此對於大部分的中國人而言,教育子女的關鍵是父母要具備教育的資格,老師要具備教育的資格,可是不幸的是並沒有多少人願意承認這一點,於是在"問題父母"、"問題教師"的教育之下,社會上批量生產"問題少年",面對這樣的形勢,許多人在焦急中束手無策。

  在《愛的教育》之《譯者序言》裡,譯者夏先生把辦學校比做挖池塘。他說,我國辦學校以來,老在制度上方法上變來變去,好像把池塘,有人說方的好,有人說圓的好,不斷地改來改去,而池塘要成為池塘必須有水,這個關鍵問題反而沒有人注意。他認為辦好學校的關鍵是必須有感情,必須有愛;而當時的學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愛,因此都成了沒有水的池塘,任憑是方的還是圓的,總免不了空虛之感。夏先生給這部小說的評價很高,說作者寫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學校、家庭、社會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小說原名《心》,夏先生覺得這個書名不醒豁,不能表明內容,先想改成《感情教育》,最後決定用《愛的教育》。

  看了《愛的教育》後感受頗深,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愛的教育,“用正確的愛去滋潤、培養青少年的成長,教會他們在生活中學會愛,學會做人。成為一個具有愛的能力的健全人格的人。”這是一句極一般的解釋。更有許多人說:對現在的獨生子女們來說,愛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這種教育又有多少實際效用呢?在這裡,人們忽略了一個關鍵的詞,那就是“正確的愛”。

  一說到愛,人們的腦海裡出現的,總是那種要啥有啥、樣樣遷就的溺愛;管頭管腳、包辦控制的佔有式的愛;或以滿足物資需要為主要內容的物化的愛。

  其實愛既需要慈,同樣需要嚴,它是嚴慈統一的愛。如果對孩子不講原則,沒有嚴格要求,只能培養自私、任性、依賴、驕橫的人。長大後不能適應社會,也沒有能力服務社會。這個不是正確的愛。

  愛也絕不能把活生生的孩子當成自己的佔有物那樣去控制。不尊重孩子的個性、天賦、意願,剝奪了他的自由思想和實際能力,這將使孩子不會自己走路,永遠都不會成為真正獨立的人。這不是正確的愛。

  同樣,愛不是物資的代名詞,人們可以通過物資贈與去表達自己的一份愛,但華服、美食、新車、豪宅絕不能與愛劃上等號。愛更多的是情感的東西,精神的東西。在日常的生中,愛給人一種被肯定、被重視、被關注、被接納的感覺。使人感到溫暖、快樂、振奮和上進。愛包含四個要素:

  1、愛是關心。心中裝著他人和集體,時刻敏感到他人的困難和需要,拿出實際行動,主動去幫助別人。如敬業中學韓老師班的一位好學生,一次考砸了,黯然地在操場徘徊,不知如何向對他期望值很高的父母交代。韓老師有意借倒垃圾,走近他身旁,輕輕地說了一句:“所有困難都要靠自己去面對的。”這句話竟成了這位學生日後的座佑銘,上高中後,他在一張賀卡中寫到:“那個籃球場上的傍晚,是您為一個迷路的孩子找回了回家的方向。”愛,有時並不要化很多時間,只要你時刻敏感到他的需要,就能及時為他的心靈作嚮導。

  2、愛是尊重。尊重孩子的獨立存在,尊重他的獨立個性、情感、和特殊的成長規律,平等與之相處,不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二期”課改強調以孩子發展為本,使“教師在學會傾聽、解讀中理解欣賞孩子”“教師在學會支援、引導中創設讓幼兒互動的環境” ;“二期”課改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動空間”;“二期”課改中重視了隱性課程對孩子發揮的作用,等等。

  3、愛是理解。教師要理解孩子的需要,過去教師是幼兒園活動設計者、組織者,而今教師們將幼兒園活動設計部分空間讓給了孩子,讓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師從中擷取幼兒興趣所致、幼兒發展所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課題生成新的課程。

  4、愛是責任。以孩子的成長、幸福,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旺為己任。對集體的事業有一種承諾感、義務感。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如“三八”節發給每位幼兒五元錢,讓他們進入超市為媽媽挑選禮物,雖然只有五元,但是包含了孩子對媽媽的愛,他們首先要了解媽媽喜歡什麼,然後要了解五元可以買哪些東西,最後把買好的禮物要保管至媽媽的到來,這些就是任務,這就是愛的教育。

  我們強調愛的教育,其真正的目的是讓幼兒學會付出。處以“獨”的生活環境,使獨生子女們容易產生自我中心。他們只知道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冷暖,自己的飢飽;卻不知別人的需要、冷暖、和飢飽。他們只知父母是萬能的依靠;卻不知父母也是血肉之軀,也有痛苦和悲傷。只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卻不知別人的感受,不知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傷害別人。

  因此,我們的任務是讓獨生子女們從自我中心的圈子裡跳出來。懂得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巳外,還有別人存在。除了自己的需要,重視自已的感受外,同樣要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人的感情和感受。

  愛其實又分為兩個方面,它是愛和被愛的和諧統一。當我們說到愛的時候,大多人想到的是被愛。尤其是孩子們,總是等待大人來關愛、呵護自己。甚至一些年齡超過18歲的大學生,還是習慣於向父母伸手,向學校和社會伸手。貧困生接受了社會的贊助,不知感激,不思圖報,還以為是理所當然。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和體驗:不但接受愛是人的需要,而且付出愛也是人的需要。如果只有被愛而不會主動愛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的途徑是從被愛中學會愛。愛是一種情感,情感是不能用說教,用命令和收買來獲得的。只能象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只能用愛去交換愛,用信任去交換信任。”我們提出用愛去培養愛,在幼兒園裡經常會碰見,

  幼兒們看到一位在樓梯上跌倒的小夥伴,開始大家只是大叫“XX摔交了”,沒有一人過去攙扶,安慰他。老師走過去,把他輕輕扶起來,仔細察看膝蓋上小小的破皮,拿出紅藥水擦一擦,用手輕輕揉一揉,並關心地問:“還痛不痛?”“不要怕,就會好的。”以後,每當有孩子跌倒時,孩子們都會擁上去,攙扶他,問候他,拿紅藥水了。這就是愛的教育。

  要別人愛你,首先學會愛別人,從小在愛的雨露滋潤下,長大才能成為有愛心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也一定是得到愛的人。

  讀《愛的教育》有感演講稿5分鐘

  子的成長、幸福,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旺為己任。對集體的事業有一種承諾感、義務感。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如“三八”節發給每位幼兒五元錢,讓他們進入超市為媽媽挑選禮物,雖然只有五元,但是包含了孩子對媽媽的愛,他們首先要了解媽媽喜歡什麼,然後要了解五元可以買哪些東西,最後把買好的禮物要保管至媽媽的到來,這些就是任務,這就是愛的教育。

  我們強調愛的教育,其真正的目的是讓幼兒學會付出。處以“獨”的生活環境,使獨生子女們容易產生自我中心。他們只知道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冷暖,自己的飢飽;卻不知別人的需要、冷暖、和飢飽。他們只知父母是萬能的依靠;卻不知父母也是血肉之軀,也有痛苦和悲傷。只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卻不知別人的感受,不知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傷害別人。

  ?因此,我們的任務是讓獨生子女們從自我中心的圈子裡跳出來。懂得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巳外,還有別人存在。除了自己的需要,重視自已的感受外,同樣要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人的感情和感受。

  愛其實又分為兩個方面,它是愛和被愛的和諧統一。當我們說到愛的時候,大多人想到的是被愛。尤其是孩子們,總是等待大人來關愛、呵護自己。甚至一些年齡超過18歲的大學生,還是習慣於向父母伸手,向學校和社會伸手。貧困生接受了社會的贊助,不知感激,不思圖報,還以為是理所當然。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和體驗:不但接受愛是人的需要,而且付出愛也是人的需要。如果只有被愛而不會主動愛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的途徑是從被愛中學會愛。愛是一種情感,情感是不能用說教,用命令和收買來獲得的。只能象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只能用愛去交換愛,用信任去交換信任。”我們提出用愛去培養愛,在幼兒園裡經常會碰見,幼兒們看到一位在樓梯上跌倒的小夥伴,開始大家只是大叫“XX摔交了”,沒有一人過去攙扶,安慰他。老師走過去,把他輕輕扶起來,仔細察看膝蓋上小小的破皮,拿出紅藥水擦一擦,用手輕輕揉一揉,並關心地問:“還痛不痛?”“不要怕,就會好的。”以後,每當有孩子跌倒時,孩子們都會擁上去,攙扶他,問候他,拿紅藥水了。這就是愛的教育。

  要別人愛你,首先學會愛別人,從小在愛的雨露滋潤下,長大才能成為有愛心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也一定是得到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