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補露飲食小知識

  24節氣之一的白露,這一節氣之後,氣溫開始下降,天氣逐漸轉涼,草木也開始在清晨時凝結晶白的露滴。“白露”,這個節氣名稱,取得很形象。

  白露,進入秋天的標誌

  立秋過後到白露,間隔一個月。從字面看,似乎立秋節氣一過,便應是涼爽的秋天了,其實不然。從立秋到處暑再到白露這一段時間,暑熱還遲遲不願“下崗”,大地的熱氣並未完全散發,許多時候仍然酷熱難當。民諺有“六月立秋緊嗖嗖,七月立秋秋流油”之說,立秋日在農曆六月的,天氣會涼得快;立秋日在農曆七月的,熱氣退得慢,會烤得人渾身冒油。只有白露,才是真正進入秋天的標誌。

  在24節氣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反映的是季節變化;小寒、大寒、小暑、處暑等,反映的是冷暖程度;而白露,則與雨水,小雪、寒露、霜降等一樣,反映了天氣現象,特別是與降水有關聯。農諺的“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棉怕白露連陰雨”,說的就是白露前後天氣晴好對晚稻和棉花收成的作用。而對番薯,是“白露見溼泥,一天長一皮”,露水催著番薯長大哩。

  白露養生稱“補露”

  節氣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顯而易見,民間就有“疾病跟著節氣走”的說法。白露節氣是涼爽季節的開始,白天和夜晚的溫度相差可達10多攝氏度;加之秋燥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乾苦、大便乾結、面板乾裂的現象,是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的易發季節,因而白露前後注意養生,顯得十分重要,白露養生俗稱“補露”。在民間,直至當今仍有“養冬”的習俗,立冬這一天,家家戶戶宰雞殺鴨買羊肉,加一點滋補中藥,熬個熱騰騰一大鍋,全家人改善一下,補充身體的能量,為進入寒冬做好準備。而“補露”的習俗,已逐漸被人們淡忘,不為多數人所熟悉。

  過去在民間,是很看重白露前後養生的,只不過地域不同,“補露”的方法也各異。南京人愛喝白露茶,認為白露茶清香甘醇,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經不起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苦味。蘇浙一帶的鄉下則在白露日釀酒,這種酒溫中含熱,有利寒氣散發。在福州,白露日必吃龍眼,認為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在我們溫州,過去有在白露這一天,採集白木槿、白毛苦菜等多種帶“白”字的草藥,與白毛烏骨雞同煨,以補身子。

  洞頭補露與眾不同

  在洞頭諸島,儘管過去漁民生活困苦,但在白露日也還是要“補露”的,大多數人家用的是鮮鰻魚熬白蘿蔔,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搭配。因為過去的洞頭漁場,立秋過後就開始釣捕鰻魚,到了白露,鰻魚已漸肥厚,漁諺“桂花海蜇白露鰻”,說的就是這一現象。鰻魚營養豐富,健體強身的作用十分明顯。日本民間風俗,每年立秋前的第一個“醜”日稱“土用之丑日”,為“鰻魚日”,***今年為7月26日***臺灣把重陽節定為“食鰻節”,都認為吃鰻魚利於健康長壽。至於白蘿蔔,人稱“第一根菜”,我國傳統醫學書籍早就記載它有“消谷和中,去邪熱氣”的作用。鰻魚和白蘿蔔同煮,作用相得益彰。漁婦們在燒煮時,時間往往會熬得稍長一些,這樣熬出來的湯便會顯出乳白色,鮮滋潤口。這在當時窮苦漁村,已是食藥雙效的好吃食了。

  過去的洞頭漁村,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專為一些小孩補露的習俗。如果家中的孩子患有哮喘、尿床等疾病的,到了白露這一天,家人會宰殺自己餵養的雞或鴨,煮熟後盛入碗中,讓這個孩子端到一岔路口吃。吃完後,空碗放在一條路上,孩子從另一條路回家,過後大人再去收回碗筷。白露的“露“和路同音,這意思是:哮喘、尿床這些毛病,藉著白露日,已經從另一岔路遠離孩子而去了。

  不知這習俗始於何時、出自何處,姑且存以備考吧。但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患哮喘、尿床的孩子,大多體質較弱。白露之後,晝夜溫差大,對他們身體的影響也大,吃雞鴨補身子,自然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