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健康飲食小常識

  寒露節氣到,你可要好好調整自己的飲食,來適應這個乾燥的天氣。寒露節氣如何健康飲食呢?下面給大家分享寒露節氣健康飲食知識,喜歡養生的朋友值得一看哦。

  寒露節氣健康飲食知識

  1、多食甘淡滋潤食品

  寒露時節,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症。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燻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核桃、銀耳、蘿蔔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還應多吃雪梨、蘋果等水果。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蔘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2、多吃山藥、蘿蔔等“根”菜

  古人云: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蘿蔔、蓮藕、土豆、山藥等“根菜”,相比其他蔬菜,農藥殘留量較低,往往更安全些。寒露節氣養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藥、蘿蔔等“根”菜。

  山藥既是中藥,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研究證明,山藥中的B族維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數倍,礦物質中鉀含量極其豐富。此外,山藥對於糖尿病有輔助療效,除了易產生飽腹感,有利於控制食量外,甘露聚糖還有改善糖代謝,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功用。由於山藥中澱粉含量較高,因此在食用山藥時,最好能用山藥代替一部分主食,也就是適當減少主食的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帶來能量過剩的問題。

  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使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蓮藕散發出一種獨特清香,還含有鞣質,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開胃,有益於胃納不佳,食慾不振者恢復健康。

  3、酸味收斂第一

  中醫認為,秋天屬金,肺也屬金,肺氣通於秋;辛味入肺,酸味入肝,五行中金能克木,所以,當秋之時,要減辛味食物以平肺氣,增酸味食品以養肝氣,防肺氣太過乘肝,使肝氣鬱結。因此,在飲食上,要儘可能少食蔥、姜、蒜、韭等辛味之品,多吃一點酸味果蔬。

  酸味可防止能量損失,因此酸味具有收縮和收斂的作用。在生魚片上滴些檸檬汁後,生魚片會變得有質感,就是酸味收斂作用的體現。在人體內,酸味通過收斂防止氣機發散,防止能量的損失。

  酸味收斂補肺,故秋季多吃酸的水果,比如葡萄、橘子、山楂等,而要少吃甜味的西瓜、甜瓜等。

  4、少食柿子,空腹吃柿子最不宜

  俗話說:“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寒露柿紅皮,摘下去趕集。”柿子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一般一天最好不要食用超過一個。

  愛吃柿子的朋友們要注意了,專家提醒,切勿貪吃柿子,多吃易得胃柿石症。柿子裡面有鞣質、果膠和樹膠等各種不消化的成分,尤其是生的柿子裡含量很多,在胃酸作用下形成鞣酸,特別容易引起胃柿石症,最後要動手術才能治療。

  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四、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

  5、多飲枸杞菊花茶

  說起這個時節的養生,專家建議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後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秋季氣候乾燥,肝腎陰虛的傾向容易加重。所以,人們如果在此時滋養肝腎陰津,對於緩解黑眼圈很有好處。喝枸杞菊花茶就是不錯的選擇。枸杞選產自寧夏的為最佳,菊花最好用杭菊。枸杞一小把,菊花5朵,用沸水沖泡,1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在沖泡的同時,放入3到4粒大棗,效果會更好。

  6、清淡飲食更利秋

  雖然秋天天氣寒涼,人們更喜歡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是秋膘並不能老貼,一些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的食物更能幫助我們的身體收斂,並能慢慢滋養五臟六腑。多食用湯類、粥類和羹類流質飲食還能幫助我們的身體緩解秋燥。

  在乾燥的秋天,不要擔心攝入的水分過多,因為胃腸道在此時也是非常地乾燥,較多的水分在進入胃腸後很快就能被人體吸收,在體內經過體液迴圈運轉後,通過排便、排汗等排出體外。

  7、到了吃母蟹的最佳季節

  每逢寒露,老南京會買螃蟹蒸著吃。俗話說“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等農曆十月以後,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

  不過,過敏體質、胃寒者及孕婦、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黃,另外,現在正是柿子熟的季節,要注意螃蟹忌與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寒露節氣老人如何養生

  中醫認為,進入寒露後,就不能再“秋凍”了,夜晚溫度將會降得更低,因此老人、小孩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涼氣侵入體內。最重要的是注意腳部的保暖,以防“寒從足生”。

  “寒露不露腳”,正是這個道理。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脂肪層薄,保溫效能差,非常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因此,寒露過後足部保暖是重中之重,除了要穿保暖效能好的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熱水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面板和組織營養,可減少下肢痠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同時還能提高抵抗力。

  除此之外,還應當注意飲食作息,保護肺胃。多吃銀耳、蘿蔔、蓮藕、百合、沙蔘、梨等食品,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作息方面宜早睡早起,勞逸結合。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經常開啟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寒露後風景蕭索,容易使人出現悲秋的情緒,特別是老年人容易感到抑鬱,因此老年人如果身體狀況允許,適宜到室外進行適當的郊遊疏解情緒,同時還能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