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智障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

  智障兒童由於大腦功能發育障礙,語言發展緩慢,交際語言貧乏,與人交往能力低下。培養智障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成為了教育重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培養智障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文章內容。

  培養智障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利用情感,培養交際能力

  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點頭、一聲讚許、一個微笑都能給學生帶來親切和快樂的感覺,這對他們交往能力的培養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時刻關心這些孩子,對他們多一些愛心、細心和耐心。

  二、通過日常用語,培養交際能力

  智障兒童語言發展速度緩慢,不善於運用語言與人交流,所以教師應加強語言交往常識的訓練,注重語言訓練的實用性,為成功交往打下基礎。如:教給學生與人見面時道一聲,“你好”;向父母長輩祝壽時可以說,“身體健康”,使學生體會到使用禮貌用語,講文明、講社會公德是成功交往的基本要求。

  三、創設情境,培養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創設情境,進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好人與壞人、同學與老師等。例如:在講述如何辨別好人與壞人時,可設定狼和小羊的故事情境,讓每一個學生表演一遍狼和小羊,通過他們的參與,鍛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開展活動,促進交際能力

  智障兒童人際交往能力在情景表演中扮演得很好,但在生活交往場合則會頻頻出錯。因此,需要他們深入活動中去鍛鍊。因此學校可根據季節的不同組織郊遊,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

  五、做好榜樣,引導交際行為

  家長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行引導智障兒童,可提醒孩子請鄰居家的孩子來玩,通過自己的言行引導孩子禮貌待客。讓孩子體驗到和同伴交往的樂趣;另外帶孩子上街購物時,儘量讓孩子出面與營業員交流,說明所購物品及數量,直接付款等,培養他們適應社會交往的能力。

  六、教給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讓孩子學會容忍與合作,在交往中,遇到與自己意願相反的事,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忍讓,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例如:幾個孩子一起商量活動,大家都說想玩滑梯,而自己卻想拍球,此時,就要剋制自己的願望,和同伴愉悅地玩滑梯,這樣才能使交往順利進行。

  總之,智障兒童的交際能力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反覆、不斷強化。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有反覆性,需要教師用愛心和耐心,需要家校合作為“折翼少年”插上飛翔的翅膀,也為他們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兒童的人際交往心理的誤區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2.怯懦心理: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3.猜忌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5.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負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6.做戲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當做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7.貪財心理: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8.冷漠心理: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