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健康教育論文

  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更是提高整個民族文明、衛生、健康素質的根本措施。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一、師範生健康教育能力訓練雖是一門選修課,卻應當是每個師範生的必修課。正所謂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重中之重。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育的執行者,學生的領導者,更加需要進行健康教育能力的訓練。眾所周知,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均處於良好狀態。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覺地採納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瞭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並能自覺地選擇有益於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作為一名未來的人民教師,我們肩負著培養、關愛下一代的重要責任。在如今繁雜的社會環境中,突發因素越來越那難以估測。通過健康教育能力訓練,我們可以具備最基本的健康教育能力,在緊急情況下保護學生、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二、師範生健康教育能力訓練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極具實用性。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老師授課、分組討論、專家講座,還是學生自主練習,我們師範生都在形式多樣的學習中從這門課程瞭解了大量關於健康教育能力訓練的相關知識和技巧。這門課程的內容非常豐富,在老師的講解下,我們懂得了健康學包括身體學、生理學和心理學三部分內容。身體學主講身體的構造、身體的功能和身體的技巧;生理學主講呼吸系統平衡、消化系統平衡和內分泌系統平衡;心理學主講自我平衡、利他平衡和社會平衡。性教育應該讓位於更為巨集觀的健康教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很喜歡與學生互動,它可以調動整個課堂的氛圍,使課堂不再枯燥乏味。專家講座則使同學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認真聆聽專家的講解。實際操作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大家在操作過程中掌握了很多技巧和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真正的健康應該是全面的健康,健康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從小培養正確的健康觀。

  三、師範生健康教育能力訓練理論聯絡實際,知行合一。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出最大的價值。師範生健康教育能力訓練不僅僅是一門理論課,它更注重的是學生們的實際掌握情況和具體操作能力。分組討論和練習使大家在爭辯中掌握了更多知識,及時發現並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比如關於量血壓的操作,三四人一組,分組練習。大家都非常踴躍積,輪流操作,互相討論,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會了使用血壓計。而本人最喜歡的就是學生自主練習,在模擬突發搶救的過程中,兩人一組,分別進行心臟擠壓和人工呼吸。老師在一旁觀看操作,及時指出錯誤之處。這使我們很好地掌握了急救常識,具備了急救能力,極具實用性。不得不說,在師範生健康教育能力訓練的課堂上,我們學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

  師範生健康教育能力訓練這門課程真的是博大精深,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悟。非常感謝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使即將踏上教師崗位的我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充分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做一名合格的當代人民教師。非常感謝!

  篇2

  摘要:

  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人的心理素質,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培養學生的成功意識、正確糾正學生的嫉妒心理、從小培養學生的“肚量”、克服自卑感、培養自信心這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關鍵詞:心理素質 克服 培養 糾正 培養

  1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

  2內心活動。人的心理素質,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學

  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面對挑戰勇敢、堅強,出現問題沉著冷靜,成績面前不驕不躁等健康的心理素質。

  那麼,在學校裡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呢?從個人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1.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

  恐懼是學生成長髮育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怕回答問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試等等,老師要耐心地加以引導,不然的話,學生將來會成為—個膽小怕事、謹小慎微、一事無成的人。老師可以針對形成孩子恐懼的原因進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問題的同學,老師可以多叫他回答問題,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他覺得習以為常了,也就不會再有害怕心裡。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同學,老師可以告訴他,其他同學的表現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現的次數多了,動作熟練些,感覺就比他優秀一點,如果他努力,同樣會表現得很優秀,這是給他自信心。考試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它只是檢測我們平時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如同平時做作業,不要擔心什麼,考得好壞都沒關係,只要你曾經努力過,老師和爸爸媽媽不會責怪你的,同學也會理解你的。我曾經的班上有一位同學,家庭狀況不是很好,比較內向,說話總是細聲細氣的,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見到老師打招呼的時候也是低著頭,說話輕輕地。為了使她轉變,我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收效比較小,只是後來我與幾同事說起這件事,他讓我試著讓她擔任班幹部工作,通過一學期的練習,效果還是比較明顯。

  32.培養學生的成功意識。

  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對喜歡做的事,往往抱有濃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賞,當他自己幹成一件事時,在我們老師和大人的眼裡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學生眼裡,也許會歡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偉大;也許很希望得到老師和大人的誇讚和鼓勵。如果我們老師和大人對他們的付出,是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甚至還無端地讓他們遭到訓斥與冷落,這樣,就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傷害他們自尊心,長此以往,會使他們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達的慾望,做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縮手縮腳,失去信心,甚至對性格發展產生極壞的影響。使他們變得孤僻、憂鬱、呆板和多疑。

  作為老師,應該很樂意享受學生成功的喜悅。學生有了成績和進步,哪怕是寫好一個字,畫好一幅面,或隨手檢起一張廢紙等事情,老師都要適當地誇獎和鼓勵,這樣,他們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會樂於接受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學生對某件事懷有濃厚的興趣時,興趣會使他去探求、發現,深入鑽研,當老師看到學生的這些優勢時,應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援。總之,作為教師就是懂得欣賞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並適時給與恰當的鼓勵。

  3.糾正學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於自己和別人比較,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的,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這種情緒比較嚴重時,會形成一種極想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的憎恨感情。嫉妒心理的消極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自私而缺乏關心別人的情感。這樣下去,不僅會影響團結、還會孤立自己,更不利於自己的健康成長。

  4.從小培養學生的“肚量”。

  老師應幫助學生克服氣量小的毛病。因為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水平有限,所以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老師要耐心地給他們講清對錯標準,以便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對,哪是錯,分清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並能自我解脫出來。另外,學生往往看見自己的優點多,看見別人的缺點多,甚至用自己的優點跟別人的缺點去比。因此,老師還要通過具體事例來教育他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心胸開闊、豁達樂觀了。事實證明,雞腸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尋煩惱,—點小事就鑽進了“牛角尖”,給別人帶來的是不痛快。這種現象多出現在那些聰明的孩子身上,他們有敏銳的思維,但由於他們太能幹了,常常接受到的是表揚和讚美。他們普遍存在缺少承受失敗的挫折,也有容不下別人比他優秀的現實。

  5.克服自卑感,培養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自以為不如別人的學生,他們總是向別人談自己“怎麼不行”,這將使一般的自責轉變成“自我失敗主義”心理,會嚴重壓抑人的進取心和創造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師的譴責,同學的“白眼”,使他們對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應總是覺得自己“不敢”或“不是”,因此變得非常膽小,這也是造成學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養學生的自信,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解放”他們,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想、去說、去做,讓他們通過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步使他們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識。另一條是,對膽小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少批評、指責。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在培養學生自信心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她不鼓勵學生們做雜技式的冒險、不喜歡他們輕率、魯莽,但要求他們大膽。大膽本身就表現一種自信。她在 1911年去瑞典接受諾貝爾化學獎時,便把自己的長女伊雷娜帶去參加了這次嚴肅的集會,使女兒增強成功的信心和意識。二十四年後,伊雷娜終於也在這裡接受了這種獎項,不難看出,母親給予的信心和智慧是女兒獲得這巨大成功的基礎。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它能使我們的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應,它能使學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絢麗多彩。從我們開始吧!

  1、《心理學》科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論心理素質及其教育》上海師範大學 燕國材。 《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

  2、失敗主義是一種因為認定未來註定失敗,而放棄一切改變現狀的行動的思想。這個詞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在日常用途中“失敗主義”一詞帶有負面涵義,通常與叛國和悲觀主義連結在一起;或是用於描述類似第22條軍規之類註定失敗的兩難情景。這個詞常在戰爭的背景下使用:如果一名士兵認定根本不可能贏得一場戰爭,或是因為某些理由認為這場戰爭不值得打,他就會被稱為失敗主義者。該詞也可以用在其他領域,像是政治、體育、心理學或哲學之類。

  篇3

  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人的心理素質,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數老師在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智力開發都十分重視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其實,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面對挑戰勇敢、堅強,出現問題沉著冷靜,成績面前不驕不躁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學校裡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1. 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

  恐懼是學生成長髮育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怕回答問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試等等,老師要耐心地加以引導,不然的話,學生將來會成為—個膽小怕事、謹小慎微、一事無成的人。老師可以針對形成孩子恐懼的原因進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問題的同學,老師可以多叫他回答問題,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他覺得習以為常了,也就不會再有害怕心裡。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同學,老師可以告訴他,其他同學的表現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現的次數多了,動作熟練些,感覺就比他優秀一點,如果他努力,同樣會表現得很優秀,這是給他自信心。考試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它只是檢測我們平時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如同平時做作業,不要擔心什麼,考得好壞都沒關係,只要你曾經努力過,老師和爸爸媽媽不會責怪你的,同學也會理解你的。

  2.培養學生的成功意識。

  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對喜歡做的事,往往抱有濃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賞,當他自己幹成一件事時,在我們老師和大人的眼裡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學生眼裡,也許會歡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偉大;也許很希望得到老師和大人的誇讚和鼓勵。如果我們老師和大人對他們的付出,是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甚至還無端地讓他們遭到訓斥與冷落,這樣,就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傷害他們自尊心,長此以往,會使他們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達的慾望,做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縮手縮腳,失去信心,甚至對性格發展產生極壞的影響。使他們變得孤僻、憂鬱、呆板和多疑。

  作為老師,應該很樂意享受學生成功的喜悅。學生有了成績和進步,哪怕是寫好一個字,畫好一幅面,或隨手檢起一張廢紙等事情,老師都要適當地誇獎和鼓勵,這樣,他們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會樂於接受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學生對某件事懷有濃厚的興趣時,興趣會使他去探求、發現,深入鑽研,當老師看到學生的這些優勢時,應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援。

  3.正確糾正學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於自己和別人比較,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的,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這種情緒比較嚴重時,會形成一種極想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的憎恨感情。嫉妒心理的消極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自私而缺乏關心別人的情感。這樣下去,不僅會影響團結、還會孤立自己,更不利於自己的健康成長。

  4.從小培養學生的“肚量”。

  老師應幫助學生克服氣量小的毛病。因為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水平有限,所以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老師要耐心地給他們講清對錯標準,以便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對,哪是錯,分清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並能自我解脫出來。另外,學生往往看見自己的優點多,看見別人的缺點多,甚至用自己的優點跟別人的缺點去比。因此,老師還要通過具體事例來教育他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心胸開闊、豁達樂觀了。事實證明,雞腸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尋煩惱,—點小事就鑽進了“牛角尖”,給別人帶來的是不痛快。

  5.克服自卑感,培養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自以為不如別人的學生,他們總是向別人談自己“怎麼不行”,這將使一般的自責轉變成“自我失敗主義”心理,會嚴重壓抑人的進取心和創造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師的譴責,同學的“白眼”,使他們對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應總是覺得自己“不敢”或“不是”,因此變得非常膽小,這也是造成學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養學生的自信,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解放”他們,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想、去說、去做,讓他們通過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步使他們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識。另一條是,對膽小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少批評、指責。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在培養學生自信心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她不鼓勵學生們做雜技式的冒險、不喜歡他們輕率、魯莽,但要求他們大膽。大膽本身就表現一種自信。她在 1911年去瑞典接受諾貝爾化學獎時,便把自己的長女伊雷娜帶去參加了這次嚴肅的集會,使女兒增強成功的信心和意識。二十四年後,伊雷娜終於也在這裡接受了這種獎項,不難看出,母親給予的信心和智慧是女兒獲得這巨大成功的基礎。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它能使我們的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應;它能使學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