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飲食健康心得體會

  飲食方式與飲食具之間也存在這樣的對應關係,健康的飲食有助於身體上的健康。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以前我常常把健康定義為不生病,沒有異常的狀態就是健康。而現在我終於明白到真正的意義上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而健康的定義也越來越科學,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合理膳食,戒菸,心理健康,克服緊張壓力,體育鍛煉’’的促進健康新準則。

  一個人要健康的生活,快樂的生活就有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

  一. 食物多樣,穀物為主,粗細搭配每種食物含不同的營養成分,任何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完全的營養。多種食物搭配,才能滿足人體的各種營養需求。

  二. 沒有不好的事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關鍵在於平衡。

  三. 穀類食物是能量的主要來源,應保持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米麵類不宜加工過細,避免維生素B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的丟失。

  四.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蔬菜,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的重要來源。薯類含豐富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每天吃蔬菜300—500g,最好深色蔬菜佔一半,水果200—400g。

  五. 每天吃奶類. 大豆或其製品奶類含鈣量較高,利用率高,海豐富的優質蛋白和維生素。兒童.青少年飲奶有利於其生長髮育,中老年人飲奶可減少骨質疏鬆。

  六. 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動物性蛋白含量較高,是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以前常聽到的營養和健康,用千金是換不會來的,靠的是人人都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實健康的生活就是那麼的簡單。

  俗話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要吃少,吃的東西不要非常油,要吃些有營養的,按時按質,按時進食,多吃蔬菜瓜果和高蛋白的食物,少吃脂肪含量高的油炸食物。 要想身體好“三多四少”離不了:

  多鍛鍊,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吃魚肉,少吃鹽,少吃脂肪,少吃糖。

  食物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生命在於運動,生命在於營養。我們每個人的樣子可以說是“吃“出來的。是不是經濟發達了,人民和生活水平提高了,營養就跟的上了?不一定,這裡是一個均衡營養與健康飲食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要重視營養,因為營養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關係整個民族的問題。

  營養問題是一個文化素質的表現,那麼怎麼利用食品,保持自己的健康,靠的就是自己的基本營養知識。沒有不好的事物,只有搭配不好的事物。

  願每個人都重視營養,合理搭配膳食,做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篇2

  眾所周知,飲食與健康與生活息息相關。中醫飲食調補學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是祖國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飲食調補是具有療效獨特、顯著的成功因素之一。飲食調補隨著人們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補身,飲食防病治病都十分重視。

  我國的中醫文化博大精深,而中醫飲食養生作為中醫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習稱“食養”、“食補”,是泛指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的活動。《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飲食物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還具有補養作用,所謂“無病強身”,這是與現代營養學觀點不同的。

  從老師的講解我們知道,人處在天地之間,生活於自然環境之中,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這種人和自然息息相關的關係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包括飲食營養方面。早在兩千年前,古代醫家就認識到飲食的性質對機體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響。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載的“五味所入”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指出的“五味所生”等皆說明作為自然界產物的“味”對機體臟腑的特定聯絡和選擇作用。除此,食物對臟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醫常據天人合一的整體營養觀運用食物來達到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目的。自古以來,以養生益壽,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醫、武各家學說,無不用人體內部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的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老、病、死規律,同時也無不應用天人相應的法則來制訂各種休逸勞作,飲食起居措施,對須臾不可離的飲食內容,以及進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時又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飲食內容亦有所變化,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

  很多人年輕時不注意飲食,隨著年齡增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際上流行一種說法:三高飲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造成了現代文明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亞健康狀態***。此外,還有三低***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膳食纖維***作怪。很多人對這六大營養要素不瞭解,當然做不好營養平衡,甚至有不少人將營養與蛋白質畫等號。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而什麼是真正的健康?經驗告訴我們,第一是精神***心理***因素,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個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是營養狀況,要有營養知識,並且努力做好;第三是運動水平,要不拘形式的做到多運動,勞動不完全等同於運動,運動量不足,熱量消耗不了,是導致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第四是醫療條件。上述三條做到了,仍會有問題,就要去看病,現代醫療條件也是保證健康的必要條件。

  飲食與健康問題是一個人文化素質的表現,那麼怎樣利用食品,保持自己的健康,那麼怎樣利用中醫的理論,是自己免受疾病的困擾,我們就需要學習中醫中的食療,通過食療來養生,通過食療來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

  通過學習中醫飲食與健康,我收穫很多,知道了中醫有關飲食方面的知識,知道了如何通過食療預防以及治療某些疾病。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對一個人很重要,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應堅持把這些知識用於以後的生活學習中。

  篇3

  健康,就像快樂一樣,很難有明確的定義。當我們生病時,渴望能擁有健康;但在健康狀況良好時,就忘記它的重要性了。健康的身體應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幾乎很少人能夠享有這個權利。對如何獲得健康,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運動是最重要的;而有些人覺得,心理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對於有營養知識的人來說,食物才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一日三餐吃的就是食物,所以食物自然變成影響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吃才會健康,一直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比如,朋友善意的忠告,食品工業的廣告及醫療職業的無稽之談,想要從這些言詞中分辨出真偽,便需要具備某些基本的知識,而知識是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等到我們需要時拿來加以運用。

  食物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基本的生物學法則決定了食品工業是“天下第一產業”,也是人類的“朝陽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產業得到空前的發展:2002年增長速度達15.7%,同年餐飲業產值達5000億人民幣,從業人員2200 萬人。2003年雖然有“非典”的影響,但食品工業仍以18.6%的速度增長。營養並非無本之木,其是依賴於食品產生的。因此可以描述為:食物好比是皮、營養則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過去物資短缺、食物單調,想吃的東西買不到,現在商品琳琅滿目,許多人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應當怎麼吃了。

  吃飯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然而人類通過漫長的歷程才從“吃飽求生存”發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傳統食療作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為各民族的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它形成發展的幾千年中,浸透著祖先和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偉大民族的智慧。正如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所指出的:“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對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居首位、為15%,膳食營養因素的影響僅次於遺傳、為13%,遠高於醫療因素***僅8%***的作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居於首位的就是合理膳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寓醫於食”的傳統,食療養生的理念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則是明代醫藥學巨匠李時珍對膳食營養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

  人類吃的食物不外乎以下五類,第一類是穀物糧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第二類是動物性食物,包括富含動物蛋白質的瘦肉、禽、蛋、魚類等;第三類是富含植物蛋白質的豆類,以及乳類和乳製品;第四類是蔬菜、水果;第五類是油脂。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脂肪、礦物質、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等。此外,食物中還含有許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人體對不同的營養素需要量相差極大,蛋白質、脂肪每日需幾十克,而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12每日僅需若干微克。營養學家把每日需要量在1克以上的營養素稱為巨集量營養素、包括六大類40多種;將每日需要量從微克到毫克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稱為微營養素。 不同食物的營養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澱粉、即碳水化合物為主;牛奶、大豆、雞蛋、瘦肉以蛋白質為主;水果、蔬菜則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食物間的千差萬別要求我們想做到膳食平衡,營養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由於世界各國人口、生產力水平、生活習慣各異,特別是農畜產品、魚類等食品生產數量不同,形成了不同型別的食物結構。如歐、美等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為典型的素食結構;日本吸收東西方膳食的優點,植物與動物蛋白搭配比較合理,加之政府對膳食營養比例、食品構成、消費比重的重視,使日本人均預期壽命現在居世界前列。 2001年公佈的統計報告稱:有3000萬20歲以上的中國人肥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氾濫,肥胖已成為社會“公害”。在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順位已從50年代的麻疹、肺結核和老衰讓位於現在的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其中心臟病的死亡率已超過日本。因心、腦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數已佔總死亡人數的64%以上***全國每年約200萬人***,佔國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僅佔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區糖尿病患病率竟高達6%!營養偏頗的現代“文明病”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給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鐘!

  20世紀,營養學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論。所謂平衡膳食,就是強調由多種天然食物組成的膳食,可提供人體基本的營養需要,在支援正常發育、保持合適體重,預防營養不良的同時,減少同營養過剩相關疾病的發生。平衡膳食的理論特別強調要避免過量消費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中有潛在不良影響的食品與營養素。由此不難看出,某些人用所謂“沒有不平衡的膳食,只有不平衡的飲食習慣”來為垃圾食品“洋快餐”開脫是多麼可笑和荒謬!

  怎樣才能做到平衡膳食呢?就是要根據身體需求,調整膳食結構,科學配餐。注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等幾大營養素的比例,糧食、果蔬和動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保其正色”就是這個道理。

  2001年,全國衛生資源消耗6,100多億元,因疾病、傷殘造成的損失約7,800億元,總計近 14,000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眾所周知,“三峽工程”十五年的總投資才2000億元!國家“九五”攻關完成的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預防工作上投資1元錢,就可以節省8.5元的醫療費和100元的搶救費用。

  世界醫學界公認:醫療、營養、護理是臨床治療的三大環節,中國有13億人,在這個龐大的基數下,患病的人不在少數,人們往往都是得了病以後才忙於治療,高昂的醫療費用不僅普通家庭難以承受,也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增加公費醫療的投入與醫療保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只有重視營養知識的普及,才能將龐大的醫療開支節省下來。美國曾作過有關統計,如果加大營養知識宣傳和普及,使人民群眾關注營養,並在生活實踐中接受正確的飲食保健主張,就可以直接減少患病人數,最終節省下可觀的醫療開支。健康就是GDP!這一“營養經濟學”的觀點,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尤為重要!

  食物、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四大危機,其中食物營養問題最為突出。我國國民營養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沒有呈現像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那樣大的差距。如果引導得當,不僅有進一步縮小的可能,而且能夠利用我們傳統飲食文化的固有優勢,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因營養失調所出現的“文明病”的困擾。但“洋快餐”的錯誤導向,導致眾多飲食誤區存在、盲目的食物消費、資源的浪費,造成“文明病”氾濫等眾多嚴峻的現實令人觸目驚心。

  世界上有許多關於科學的營養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前途的事例。眾所周知,印度用水牛奶完成了“白色革命”,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展示了發展中國家推行科學營養,提高健康素質的成功經驗;而北歐國家挪威,卻依靠“一勺野生鱈魚肝油,強壯了一個國家”。挪威根據其國情,強調學生每天要吃一勺野生鱈魚肝油,結果大大提高了這個位於北極圈內國家的人均壽命和健康水平。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總幹事曾讚許地指出:“希望通過科研和努力,使人們進入一個新時代,讓野生鱈魚肝油成為每天飲食的組成部分”。挪威現在已經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國家。

  重視營養科普,讓人民群眾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張,可以預防許多疾病。採取有效的營養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北歐國家芬蘭,有一個省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很高,芬蘭將該省作為這些疾病的重點防治試點省,5年內用於宣傳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經費約100萬美元。此後該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腦血栓、腦溢血發生偏癱的患者數目大幅度減少,五年內總共節省了600萬美元的醫療支出,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事例。

  營養學是相當新的一門學科,直到近幾十年,才逐漸受到重視,但它並不是一門全新的知識,營養學的歷史其實與生命一樣的久遠。由於有機物質的存在,使得地球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有了生命與無生命物質的區別。這些原始的材料包括固態、液態及氣態的物質,它們使得生命能夠生長、繁衍、並不斷地延續下去。

  今日,我們所吃的食物,受到各地的風俗習慣、氣候及個人的經濟、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工作性質及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由於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選擇食物並不完全是基於健康的理由。事實上,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出外用餐,沒有人會故意去傷害自己的健康。無論你是家庭主婦或是家中的一份子,想要引入新的觀念或新的食物時,都必須有好的理論及具體的事實來支援。然而,許多沒有營養的食物,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四周並影響我們的健康。因此我們應該接受這種挑戰,設法加以克服。

  學完這門課程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對自己以後健康的生活能有所幫助。可以為自己安排一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注意飲食起居的合理安排,正所謂早睡早期精神百倍,合理膳食不要挑食,注意飲食的均衡,通過身體的全面檢查,給自己指定相應的食譜,身體虛弱就要注意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攝取量。再就是適當的體育鍛煉,這個也是很關鍵的問題,生命在於運動,適當的鍛鍊是絕對能真強一個人的體制的。主要是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起居、運動都要有規律。心血來潮的健身還不如過豬一樣規律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再就是不要偏食,什麼都吃一點,不論別人說應該吃的,不該吃的,只要是平常的食物,健康的,我們都要攝取一點。 健康的心態是重要的,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要學會面對失敗和陰霾,要踩在他們身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