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素質課總結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面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工作目標,針對我校學生心理特點,圍繞學校“學生人人心理要健康”的要求,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

  篇一

  ——大學生心理素質之我見

  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臻完美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

  ——WHO1948

  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一項以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物件的調查顯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礙。據北京16所大學的聯合報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佔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清華大學在死亡和退學的學生中,精神分裂症佔60%,中國人民大學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學生佔死亡學生總數的33.3%。有關單位對南京4所高校的一萬多名大學生精神狀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問題,有11.7%的學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對南京市的608名同學調查時發現,有過心理危機的佔75%。

  大學生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心理素質的?認為自身心理素質很高或較高僅佔45.1%,認為自己心理素質較差或很差的佔10.7%。這個數字雖然反映了一部分學生的掩飾性或無知力,但也從他們自身感覺說明相當的學生處於心理上有問題的狀態,的確值得高校和社會的關注。

  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應該有的七個標準:

  ***一*** 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一個人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到的水平,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等等的綜合。

  通常人們對智力水平高低進行下列分類:智商140以上者稱為天才,智商120-140為最優秀,100、110、120為優秀,90-100為常才,80-90為次正常,70-80為臨界正常,60-70為輕度智力落後,50-60為愚魯,20-25為痴魯,25以下為白痴。

  在現代典型的智力測驗中,設定主體人口的平均智商為100,則根據一定的統計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於90-110之間,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佔25%。智商在110-120的佔14.5%,智商在120-130的人佔7%,130-140的人佔3%,其餘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100分以下。

  大學生都屬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 情緒健康

  情緒健康主要標誌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情緒反應是由適當的原因引起的,反應的強度與情境相符。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核心作用,情緒異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對於周圍的客觀事物,人們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抱有一定的態度,發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出現一定的情緒反應。一個心理健康大學生,對客體有正確的認知和合理的態度,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產生正常適度的情感體驗和積極正性的情緒反映,愉快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佔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憂、悲、愁、怒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同時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縮畏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允許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情緒相對穩定不會動輒失去平衡反覆無常。如果有著過強***小刺激大反應***、過弱***大刺激小反映***不適切或歪曲的情感反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若達到一定程度和持續一定時間,就成為心理疾病的症狀,如無名焦慮、情緒與境遇不相稱的忽高忽低等等。

  ***三*** 和諧的人際關係

  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和諧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於取長補短;對人寬容,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在對待人際關係問題上,大學生應樂於與人交往,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不卑不事,保持獨立完整的人格,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悅納別人,取人之長;交往動機端正;對他人尊重、誠摯、熱情,富於同情心和友愛心;在群體中,一方面,具有合作與競爭的協調意識,既不強迫別人的意志,又能向他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既不隨意附和他人,又能適當地聽取他人的意見;與異性同學能保持熱情而又理智的交往。

  ***四*** 統一的人格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性。

  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就會出現人格障礙。 人格健康的五個指標:

  1、是否自信2、是否友善3、是否有責任感4、是否能自我管理是5、否有抗挫折能力。五個都達到了為健康,達到三個為人格基本健康。

  大學生的人格還沒有完全形成,出現的問題都屬於發展性問題,不要隨便給自己戴上一個人格障礙的帽子。

  大學生應當在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情感反應等方而表現出積極、協調,凡事能從積極樂觀的方面去考慮。具體來說,表現為:理智而不冷漠;多情而不濫情;活潑面不輕浮;豪放而不粗魯;堅定而不固執;勇敢而不魯莽;穩重而不寡斷;謹慎而不膽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練而不世故;自信而不自負;自謙而不自卑;自尊而不自驕;自愛而不自戀。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具備面對失敗的不屈性、面對厄運的剛毅性、面對困難的勇敢性。

  ***五*** 積極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一種心理過程,即個體在完成一種有目標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一個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做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有效的反應方式,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而不是盲目行動,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六*** 能夠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

  大學生和社會應該保持良好的接觸,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主動適應。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

  ***七***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為習慣是與他的年齡地位、社會角色相適應的,是與社會環境相和諧的。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呈負性,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和社會角色要求,大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在校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特徵應與年齡特徵和角色相適應。如果一個大學生經常嚴重地偏離這些心理行為特徵,有可能是心理異常的表現。

  例如,一個成人卻表現出兒童的任性和稚氣.—個兒童卻總是有老年的暮氣和世故,很難說他們的心理是正常的。大學生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敏捷,情感最活躍,與之相適應,行為上應該表現為朝氣蓬勃、熱情洋溢、生龍活虎、反應敏捷、勇於探索、勤學好問。如果出現所謂的那種“少年老成”,即缺乏朝氣、萎靡不振,或者喜怒無常,好吵好鬧,過於幼稚。過於依賴,那麼,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相對措施:

  1、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各級領導、組織必須慎重對待並加以研究,以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並使他們能保持健康的發展。其中,要制訂符合我國情況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計,以便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高校開展心理諮詢,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諮詢活動目前在社會上已有開展,有些高校也已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諮詢活動,但是尚不普及,這就使得許多學生有問題只能悶在心裡,長此下去,就極容易造成學生心理障礙。我院曾嘗試性的舉辦了兩次心理健康講座,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效果很好。

  3、採取有效方式,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從根本上促進和發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學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已經或正在形成,此時對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對於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能支配學生的行為規範,進而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4、加強體育課和豐富各種課外文娛活動,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

  5、心理障礙治療小法激發療法 有激發療法、脫敏療法、團體支援療法、 心理疏導法、娛樂療法等只要真正與學生融成一片,這項工作會完成的更好。

  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大,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很有必要:

  一次調查顯示,62.2%的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2.8%的不明確,只有

  4.9%的有明確的設計。俗話說,機會總是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大學生將來要找到理想職業,首先要未雨綢繆,及早明確職業目標,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儲備和社會實踐;同時,要通過科學的認知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興趣、氣質、性格和能力等進行全面正確分析,認識

  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長板”更長,把“短板”補長。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堅持不懈地沿著目標前進,就必然會獲得成功。

  市場經濟競爭的法則就是優勝劣汰。殘酷的社會現實就是適者生存。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環境,國家在行動,社會在行動,學校在行動,但最應該付諸行動的是我們自己!不管是大學畢業生還是在校生,或者即將走進大學校門的中學生,我們都應該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多注重參加社會實踐,注重鍛鍊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社會通能;不管社會怎樣發展,我們始終都應該擺正位置,正視自己;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

  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按照職業生涯設計的流程,認真做好每個環節。職業生涯設計的具體步驟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自我評價

  也就是要全面瞭解自己。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應該幹什麼、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麼等問題。

  2、 確立目標

  確立目標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通常目標有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之分。長遠目標需要個人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不懈奮鬥才有可能實現,確立長遠目標時要立足現實、慎重選擇、全面考慮,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標更具體,對人的影響也更直接,也是長遠目標的組成部分。

  3、 環境評價

  職業生涯規劃還要充分認識與瞭解相關的環境,評估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分析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變化情況,把握環境因素的優勢與限制。瞭解本專業、本行業的地位、形勢以及發展趨勢。

  4、 職業定位

  職業定位就是要為職業目標與自己的潛能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職業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資訊為依據的。職業定位過程中要考慮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專業與職業的匹配等。

  總結: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慧、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篇二

  離開家鄉,步入大學,從農村跨入城市,生活便由極度單一變得格外繁雜,少了靜默的思考,增了慾望的追求。於是,我們這些心理髮展還不盡成熟的大學生不得不渴望心理健康。

  我一直認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亞於身體健康。因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就可以提高身體方面的健康。而當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時,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便需要關注並追求心理健康。

  我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清晰的自我認識、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為善的能力和健康的愛情觀。

  一、清晰的自我認識

  作為大學生,我們幾乎無一不承載了家庭和社會的高期望。眾多的高期望使我們經常聽到來自不同方向的表揚和批評。但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我們都應該清晰的認識自我。

  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我們許多同學都會因發現別人比自己優秀而自卑。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自卑是沒用的,自卑不能讓我們優秀,更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缺點,只要注意揚長避短並堅持就能取得進步;只要在不斷進步,就會慢慢接近自己追求的目標;只要自己體會到自己和目標的距離越來越短,那麼你就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和快樂感。

  二、積極的人生觀

  面對生活的變遷,我們不能只是被動的去適應環境,還要學會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有明確而有意義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在於不斷提高和改善自我的意識***,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我們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是具備了積極的人生觀;而只有具備了積極的人生觀,我們才能在摔倒時爬起的更快,在順境中走得更遠。

  三、正確的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楚人生的意義和奮鬥方向,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動機更強,對理想就業更有把握,而這些也正是我們多數處於徘徊中的大學生所欠缺的心理品質。因此,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成了我們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條件。

  人無時無刻都處在價值選擇的矛盾中,其中的困難在於價值觀的確定。作為大學生,正處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黃金時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樹立,我們應當在價值選擇的天平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務實的態度學習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提高自身道德文化修養,學會抗拒周圍給自己帶來的無限慾望,明白在物質上的攀比是庸俗的,抵制物質誘惑,追求精神美感,這樣才能彰顯出當代大學生的價值。

  四、與人為善的能力

  與人為善,即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

  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我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的習慣,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係,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五、健康的愛情觀

  大學生正值青春韶華,樹立健康的愛情觀,處理好複雜的感情,正有利於我們的健康成長。

  初入大學,在談論愛情這一方面我還是個外行,不敢多說什麼。但我認為,無論是片面地追求外在形象,還是隻看重經濟條件,或者只把戀愛看成是擺脫孤獨寂寞的方式,都無法產生真摯的感情,也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在我看來,愛情不需要轟轟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就不會輕易去拿起;從不覺得曾經擁有美好,要的就是天長地久。我願意把自己的愛情觀當作一種信念來堅持,也相信在前面的不遠處,會有一個好女孩在等著我的,一個值得我付出一輩子女孩。

  上面是我對心理健康的看法。但對心理健康只說是不行的,還要學會積極地去做。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所以我出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要勇敢去做,敢於在公共課上發言,珍惜每次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第二,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以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以能夠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第三,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勞逸結合、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菸、講究衛生等。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即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四,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解壓,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開些,不要鑽牛角尖,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悶氣,抽悶煙,甚至喝悶酒,這都是不應該的。

  第五,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因為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六,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資訊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啟用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七,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諮詢機構,獲得心理諮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我們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通過心理諮詢,我們能夠提高精神生活質量,以達到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總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我們要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

  以上是我對心理健康觀的一些認識,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心理方面絕對的健康,但至少要時刻準備著按照自己的心理觀調節自己。

  篇三

  有言道:“境由心生。”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每一天都日新月異。社會,這個由人組成的整體中,開始變得高深莫測,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情感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知識更新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人們開始揹負更大的壓力,久而久之會產生厭倦等不良情緒,人們開始尋找心靈的解脫。

  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我清楚的知道我們肩上揹負著更重的擔子。我們心中都懷揣著夢想,我們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所以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一塊更加的關注,我們作為初出茅廬的新手,對社會這個大環境不可避免的會產生陌生感,懼怕感。對於正在求學之上奔忙的大學生們,我們也有著自己的心靈困惑。比如說剛上大學,對新的學習生活的環境的不適應,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問題,對大學學習方式以及老師教學方式轉變的不適應,人際關係的處理和學習,戀愛中的矛盾以及對未來擇業的不確定感到迷茫等等一系列問題。面臨如此窘迫的問題,大學開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這門課程,我也有幸參與了這門課程的學習,通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我漸漸的認識了自己,慢慢看清楚了自己在走的路,心裡的迷茫感也漸漸消散。

  上了幾次心理課,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過聽老師系統的講解心理健康,和一系列的測試。我發現我以前的做法有消極的、也有錯誤的。比如以前我做事時沒有足夠的信心和毅力,往往半途而廢,有時甚至還有點自卑情緒,不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盲目的,不客觀的評價自己,使自己產生許許多多的不良的情緒從而影響了學習和生活。還記得第二節課,老師讓我們寫下20句話來描述自己,剛開始我還簡單的以為寫20句話很容易。可當我寫到第10句話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寫不下去了,想不出更多的詞語來描述自己。此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對自己一直都不瞭解。後來經過老師後續的講解,對“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依著老師的做法對自己也有了新的清楚的認識,此外我還學到了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方法,如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來增強自己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能夠正確的看待,不斷給自己設立小目標,然後逐步達成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不得不承認這些方法對我有很大的作用。

  通過課上對自己的瞭解,我認為人貴自知,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想要自己成為全方面的人才已經是很困難的事,當今世界每天都在快速發展和進步,時間是非常緊迫的,要跟得上時代步伐,就要有策略的發展自己的長處,要自己在某個領域能有所建樹,這就需要自己對自己有足夠的分析和了解,發現自己的長處所在,自己的性格特徵,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內心裡真正要追求的東西,併為之努力奮鬥!

  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必須是以自信為前提的,而自信又是以自知前提,有了自信,才能使別人相信。有人感嘆:成功的路上怎麼總在施工,這是一句玩笑,也蘊藏著深刻的奧妙。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通往成功的往往是艱辛的,需要頑強的毅力,十足的勇氣,還要有百倍的信心,才能讓自己在困惑時從漫漫的黑夜中尋找到勝利的曙光!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學習是我們主要的任務,但學習也絕非易事!我漸漸的意識到這些心理素質對我踏上成功之路的重要性。我從瞭解自己開始,包括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對自己也有了一個全方位的客觀的評價,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潛在的價值所在,唯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我們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現代化程序的加快,高樓林立的畫面,人們已不再感到陌生。殊不知,這氣勢恢巨集的樓宇卻隔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心貼心的交流,瀰漫著商業氣息,很少看見鄰居

  坐在院子裡嘮嘮家長裡短。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一門必修課!與人交往成了一種重要的技能。心理課上老師也涉及到這個問題,從前我總是把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喜、怒、哀、樂、都會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讓自己身邊的家人、朋友感到不快。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與人交往寬容和理解是前提,對人要真誠,做事要踏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相當於為未來積累了一筆很大的財富!

  雖然心理課結束了,但我對心理知識的學習卻還沒有結束,或許心理學跟我以

  後的職業沒有什麼很大的聯絡,但是心理學知識對於我的幫助卻是長久的甚至是一生的。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慧、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這門課程正是給與了我這些方面的知識與啟示,從此就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我有這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