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利於孩子適應社會,減少不健康行為和心理異常的發生,那麼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幫到你。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孩子才有了心裡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經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確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負,僅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孩子才能正確為人,有效處事。

  孩子知識比較貧乏,經驗不足,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還不能夠全面看待問題,往往愛鑽牛角尖,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教會孩子正確認識事物,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

  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夠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教育孩子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夠冷靜、理智的處理問題。

  家長要指導孩子科學用腦,勞逸結合,學習一節課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這樣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學習效率,增進身心健康。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與人交往,孩子在參加集體活動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體中認識自己,學會與人相處,有時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給朋友講一講,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長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長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樹立起正面的、可愛的形象。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

  家庭是少年兒童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否是影響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父母的期望,這種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有以下兩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要求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子女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鬱、孤僻、退縮、逆反心理。

  第二種態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傷和失落感。

  兒童自我意識薄弱

  處於成長階段的兒童自我意識薄弱,獨立性與依賴性不強,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善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境消極因素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不良的心態,加強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

  學校教育失誤的不良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致使許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智育,甚至以學生的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優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給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加上有些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正確,挖苦、諷刺學生,更有甚者打罵學生,對學生不一視同仁,出現不公平對待,對學習成績差或家庭貧困的學生另類看待,這也嚴重影響了少年兒童正常心態的形成。

  社會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社會風氣中的積極方面如新風尚對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進作用,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會腐蝕少年兒童的心靈,有些少年兒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講究吃喝玩樂,說大話、假話騙人,家長和學校一定要正確引導。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注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出健康的新一代才能適應未來,適應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