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麼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為全社會所關注,究竟什麼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呢?下面小編給你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一起來了解吧!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一是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是情緒健康。其標誌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事實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制、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是人際關係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工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革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應對措施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普遍性。根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著名的美國哈佛大學有47%的學生,在一段時間記憶體在著心理健康問題,10%的學生有過自殺的念頭。而在我國近幾年來,關於大學生違法事件的報道頻頻亮相各種媒體。從2002年北京一名大學生用硫酸傷黑熊,到2004年發生的雲南大學馬加爵殺死四名同寢室學生以及最近中國政法大學發生的學生刺殺教授案,人們不禁要問:大學生為什麼會做出這樣令人痛心的事情?導致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究竟何在?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非常令人擔憂。最近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心理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佔50%左右。就目前的現狀看,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鬱、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調適和解決。
現代大學生主要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交際困難,心理壓力大。“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得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導致大學生交際困難有以下幾個原因: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不當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以及現代化家電的普及、城市中家庭獨生子女多,使得這一代年輕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鄰里交往缺乏,造成他們不會交際,人際溝通能力差,從而導致他們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之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
二、心靈空虛,依賴網路。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路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最終荒廢了學業,喪失了奮鬥的意志。
三、角色轉換不適應,造成心理障礙。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裡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大學中評判學生優秀的標準,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是包括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設計能力等,這些多樣化的評判標準,使部分高中時成績優異而其他方面平平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易於產生失落和自卑。
四、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大學生所學科目多且要求嚴格,若幾門課程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甚至退學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加之大學更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部分學生由於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不理想,因此產生挫敗感,伴之而來的就是緊張不安的情緒,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易患焦慮症。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使得他們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這樣極可能會導致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來源於不會獨立生活和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五、情感困惑和危機。當代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的性困惑問題,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範的衝突中產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他們的生理早於心理成熟。有較強烈的與異性交往的衝動,但是由於心理成熟不夠,缺乏與異性交往的能力,缺乏處理性衝動的困擾及處理戀愛中的情感糾葛的能力,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六、獨生子女多,任性驕橫。如今獨生子女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對獨生子女的教育不當而造成的後遺症,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一大誘因。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常常表現出許多不良習性,任性、自私、不關心他人和以自我為中心已成為他們的通病。而這些則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原因,有時可能僅僅因為一點小事就會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七、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等。 八、就業壓力轉換為心理壓力。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在擇業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工作單位不如意,擔心自己經驗不足而不能勝任等。這些都會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如果這種壓力不能以正常的渠道宣洩出來,就可能出現亂砸東西、酗酒打架,甚至消極厭世等。
以上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那麼作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該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國家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諮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們必須採取實際而有效的措施:
一、充分發揮心理諮詢機構作用
高校開設心理諮詢機構,提供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心理諮詢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除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
二、開展心理健康調查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面談分析診斷,根據問題的輕重和型別,採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防患於未然。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是高等院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因為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接受知識和內心活動的過程,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對新知識的受納程度,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同時也要把先進的思想理念、人生的價值觀和健康的心理道德灌輸給學生。
四、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瞭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所大學外觀形象和部分內涵的體現,也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外部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
因此,高等院校應該加大力度抓好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各種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使學生從中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