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論文範文

  瞭解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標準,掌握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方法是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及評估方法》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教基一【2012】15號***明確規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依據教育部的心理教育目標要求,結合心理學專業知識和評價規範,以下心理健康標準及評估方法,僅供各類學校開展心理健康評估工作的參考。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

  ***二***情緒穩定。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三***意志力強: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四***社會適應良好: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係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五***“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六***注意力良好。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生活規律:是指能夠合理安排或適應個人各項生理及文化生活活動,作息規律、飲食科學、熱愛勞動、保持鍛鍊、娛樂適當、愛好健康,並能夠正常認識日常生理疾病,及時求醫。

  篇二

  《關於中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如何釐清關係,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德育 心理健康 中小學

  德育是通過實施品德、道德教育,改善和調節學生心理認知,達到改善行為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充分認識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確把握學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使之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才能促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協調發展。

  一、當前中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在長期應試教育的背影下,教學質量是顯性的效益,社會對基礎教育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是教學質量,對學校評價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學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的現實。近年來,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強調的不少,但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評估與督查體系,督導流於形式,評價缺乏依據。在學校層面,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確的工作的理念、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人員保障,教育的實效性與學生複雜多元的思想狀態和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因學生個人品德和心理問題所次生的校園安全事件和師生矛盾也比較突出。在獨生子女時代,學生心理髮展正呈現著一種獨特的群體特徵,面對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增大、網路資訊良莠不齊的現狀,社會主流價值觀得到衝擊,如何引導學生培育良好的心態、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尤為必要。

  二、正確把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

  孟子說,“心莊則體舒”,“尊德樂義,可以囂囂矣”。對青少年學生而言,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品質,才能準確理解、認同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德育產生內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校德育的目標構成,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礎。我們傳統的德育方法以灌輸和說教為主,過分強調社會對個人的政治、思想、行為規範的要求,這種方式顯然是一廂情願的,效果並不理想。只有轉變德育觀念,充分尊重學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體地位和內化作用,運用心理諮詢、角色扮演、溝通分析等心理輔導方法,逐漸改變學生的認知行為,不斷了解學生個性發展趨勢,因勢利導,才會減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強德育工作的效果。

  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導向作用。德育的核心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有什麼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就必然有什麼樣的思想和心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態勢,學生對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在這種大背景下,一些學生會以心理失衡的狀態出現,而這些問題並不能簡單歸咎於心理問題,它往往與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等問題交織在一起。要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障礙,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質,就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把他們的態度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因此,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會起到推動作用,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三、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

  首先,要促進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德育工作要在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進行分析研究,結合其身心發展特點,加強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調動身心潛能,促進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在德育方法中,也要注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改變過去那種單項灌輸的教育模式,通過運用一些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諮詢,使他們處於一種自覺自主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自己選擇、判斷、領悟和調適,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

  其次,要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一要整合教師資源。要通過校本培訓,使每個教師掌握基本的德育工作方法和心理學常識,確保各學科教師既能勝任學科教學,勝任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成為學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力量,在班級管理與學生工作中自覺滲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張皮”的現象。二是整合課程資源。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簡單等同於幾場體驗活動和輔導報告,必須滲透到教育全過程和各方面。新課程實施以後,各科教材中都蘊藏不少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學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有利於實施心理輔導和德育工作的教育情景,教師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健康態度、積極情感和積極的價值觀。

  總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二者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絡。對學生來說,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