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養生法

  情志,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中醫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主要是指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和轉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防止七情太過或不及,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人健康長壽的方法。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情志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夏季情志養生的方法

  1.避生三氣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閒氣、怨氣和悶氣。首先是免生閒氣,何為“閒氣”?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閒氣。第二是免生怨氣,是指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進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與在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進行比較,就難免要產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悶在心裡生氣。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特別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常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如果一個人平時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養,就會心胸豁達,性格開朗,從而能避免三氣。

  2.情志調攝養生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恕、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清靜養神的方法很多,這裡主要介紹修性怡神法。“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現實生活中,高壽的人多性格開朗,情緒樂觀,其中有許多人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慮、憂鬱和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叢生或早夭。講究養生之道,必須注重道德修養,養生貴在養心,而養心首重養德。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閱讀、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均能賞心悅目、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調神養身。

  3.戒驕戒躁

  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無法聽取別人的意見,好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易於草率從事。如果能夠悟透自己,瞭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做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與現實情況,克服驕躁和急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心態平和,是有利於健康長壽的。

  4.善調情緒

  是指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大氣豁達的狀態。人們對外界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內心的相應情緒反應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之一。換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興的事就應該高興,遇到沮喪的事就應該憂傷,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是代表此人情緒表現健康的標誌之一。但是若對事情的反應,情緒太過激烈或者反常,就容易對身心造成傷害。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修身養性,舒暢情志,以保持穩定的情緒。

  老年人

  不困也按時就寢

  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於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有些人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於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會損害生命。

  無病也咳嗽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的反射活動,可將呼吸道內的痰液及異物排出,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潔和暢通,實際上是一種肺部大掃除的方法。由於空氣汙染,有害物質和煙塵越來越多,使老年人易患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等多種疾病,無病也咳嗽可以清除肺部的汙染物和殘餘的氣體。

  無便意也入廁

  大小便是人體排洩廢物、正常新陳代謝的重要方式。便祕有害健康,漢代養生家王充說:“欲得長生,腸中常清。”因此,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即使無便意,也要入廁,保持大便暢通。

  無喜事也歡笑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笑容滿面,精神煥發,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提高機體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每天盡情歡笑,是三大長壽祕訣之一,要主動尋***樂,多看喜劇、相聲,多讀笑話,多談歡樂的喜事,使自己笑口常開,延年益壽。

  不累也休息

  這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是指勞動、工作或學習一段時間後,機體和大腦雖未出現疲勞感,也要主動休息,這樣能發揮和協調全身器官功能,提高人體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

  不渴也喝水

  水是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素之一,在維持生命活動正常運轉以及防病保健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不要感到口渴才飲水。如產生口渴感覺時,表明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開始脫水,此時飲水為時已晚。尤其是老年人飲水不足,會使肝、腎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大,甚至形成血栓,誘發多種疾病。因此,不渴也應主動定時補水,特別是早晨喝一杯溫開水,可補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濃度,促進血液迴圈,更有助健康。

  不餓也按時就餐

  有些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對健康不利。因為食物在胃內經過4~5小時後會全部排空,感到飢餓時胃液己開始“消化”胃黏膜,長此下去,容易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潰瘍。規律飲食,按時就餐,更利於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