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情志養生
情志變化可以直接影響人體臟腑的變化。《素問·楊液酵酸論指出:精神不進,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歷代名醫一再提倡,“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因此必須加強情志護理。這不僅有助於臨床治療,而且富有“致病必求其本”之深意。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的方法
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將注意力轉移。《素問·移情變氣論》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療法,系祝說發病的原由,轉移病人的精神,以達到調整病人的氣機,使精神內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稱“移情變氣”。也即通過語言、行動等祝由方式,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內守狀態,移易精氣,變利氣血,調動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後,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圍繞疾病胡思亂想,陷入苦悶煩惱和憂愁之中,對於這類病人,可採用言語誘導的方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顧慮,轉內痛為外痛,移心病為腿病,以不治為乃治,每每會收到不藥而癒的療效。
相制即是以一種情抑制另一種情志,達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情志護理方法。如《素問·陰陽應象人論》根據五行相剋關係提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朱丹溪進一步提出;怒,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以喜勝之,以思解之;思,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悲,以恐勝之,以怒解之。”在臨床實踐中,張子和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確主張:“悲可以治怒,以愴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戲謔褻押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行之言奪之”。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勝法,正是中醫學中獨特的情志治療護理方法。運用好這些方法,將有效的提高情志護理的質量。
說理開導
通過正面說理開導,使病人認識到喜怒不節的情志失調,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養生長壽的根本,從而開導和引導病人自覺地戒除惱怒,調和情志,但說理開導,也要因人而異,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耐心細緻,用實事求是的方法為病人分析病情,啟發病人自我分析來解除或緩解其心理壓力,調整情緒,從而達到治癒情志疾患的目的。進行說理開導,護理人員必須要得到病人的信賴,態度要真誠,熱情、對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對病人的隱私,要注意保密,這樣,才能達到通過說理開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從而起到改變病人精神及身體狀況的目的。
勸說疏導
通過與病人交心談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問·移情變氣論》指出:“凡欲診者,必問飲食居處,數問其情,以從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與病人有切身關係,一旦病因解除,利激消失,臟腑氣機就會協調。故護理人員要與病人相處到:“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才可以詳細瞭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發展的演變過程,病人在患病前後的情志狀態,尤其是疾病發生後,思想情緒的急劇變化,進一步瞭解病人對疾病的態度是緊張、害怕、恐懼,還是樂觀。有否戰勝疾病的堅強意志,並可瞭解病人家屬的思想狀況及其存在的實際困難,這樣,才能夠有效地為病人做好思想疏導工作,消除各種消極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狀態,從而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順情從欲
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足其心身的需要,這就是“順情從欲”。病人在患病過程中,情緒多有反常,對此,先順其情,從其意,有助於心身健康。所以對於病人心理上的慾望,在護理中注意分析地對待,若是合理的,條件又允許,應盡力滿足其所求或所惡,如創造條件以改變其環境,或對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援保證等。對那些胡思亂想,淫慾邪念,放縱無稽等錯誤的,不切實際慾望,自然不能縱為和遷就。而應當善意地、誠懇地,採用說服教育等方法處理。尤其在對所患疾病有思想顧慮時,可以為病人講述有關的醫學科學知識,幫助其消除疑慮,丟掉思想包袱,對新入院病人應熱情接待,介紹環境及其有關制度。對重病人,更應耐心地向其解釋,儘量解除他們心理的不安及悲觀失望的情志狀態。對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壓力大,憂慮重重,對此,應該在生活上全面照顧,精心護理的同時,要幫助他堅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氣功調神
氣功鍛鍊是傳統醫學的寶貴財富,它為人類疾病的防治,發揮了重大作用。從氣功的本質來講,調神起著主導作用。它強調“人靜”就是排除內外干擾,把各種刺激反應和感覺降低到最低的應激性,使大腦進入一種特殊狀態的抑制過程。依靠這種抑制的保護,可使人腦皮層由過度興奮所致的機能紊亂得到糾正。氣功鍛鍊的具體方法,用意志來調整控制體內的生理活動,以心意練功而發揮機體積極作用,從而抵禦情緒因素的干擾,所以氣功鍛鍊,實質就是對精神和思維活動的自我鍛鍊。故護理中,根據病情指導病人進行氣功鍛鍊,無疑對情志調節將起重要作用。
情志的致病與治病
***一***情志與健康的關係
情志的活動產生於臟腑精氣,它與正常人體健康非常密切。
1.情志正常,髒氣調和
在七情之中,適度的喜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利,喜能調劑精神,樂而忘憂,喜能流通營衛、和暢氣血,促進人體生命活動,正常的情志活動,能夠調達髒氣,助正抗邪,就能夠增強人體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由於情志產生於臟腑之氣,所以情志變化反過來又會給髒氣以相應的影響。一般來說;和調的情志能夠條達臟器,促進其功能活動。因為:“氣貴舒而不貴鬱,舒而周身暢利,鬱則百脈違和”***《紅爐點雪》***,而正常情志發生,則髒氣舒達調暢。從而使功能活動得到加強。
2.情志異常,內傷臟腑
情志的異常變化,對於人體是極為有害的,它不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加重病情導致疾病惡化的重要因素,由於情志活動產生於臟腑的活動,所以,七情異常,超越了生理調節範圍。就會引起臟腑,氣血的功能紊亂,導致內臟發生疾病,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情志過激,常常加重病情。疾病的過程,即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過程,由於情志過激,能夠損傷臟腑的神和氣,神傷,則臟腑陰陽氣血無所主;氣傷,則臟腑陰陽氣血隨之失調。所以,在疾病過程中,如果產生過激的情志變化,就會加重臟腑陰陽氣血的紊亂,使病情加重。
***二***預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要預防七情致病,就必須做到保持精神樂觀,調和情緒變化,避免七情過激。
1.保持樂觀情緒精神樂觀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樂觀能促進人體生理功能,有益於健康,所以要用樂觀情緒來克服其它不利於人體健康的消極情緒。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無論何種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過鍛鍊,陶冶,而逐漸培養樂觀性格,增進健康長壽。另外,要善於化解憂慮,煩惱之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憂慮、煩惱之事,關鍵在於遇到這類事時,要能正確對待,妥善處理,及時解脫。解脫的方法,一是退步思量,減輕煩惱,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對於減輕煩惱具有積極的作用。二是吐露交談,消除煩惱,在自己的煩惱通過退步思量還不能減輕時,就應及時吐露與人交談,聽取別人的勸慰,以消除心中的煩惱。消除煩惱造成一個平和的心境是樂觀的前提,對於保持樂觀的情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避免七情過激
情志活動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調的情志,一般不會致病,而有益於人體的生理活動,情志只是在過激時才會成為致病因素而危害人體,所以中醫學十分重視情志變化這個重要的環節,認為調和情志,避免七情過激,就能預防和治療七情致病。
喜、怒為七情之首,喜貴於調和,而怒宜於戒除,然而,過度的喜又會傷神耗氣,適度的喜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怒是致病的魁首,人籍氣以充身,發怒則傷氣是以傷身,所以前人在養身防病中,總結了兩條戒怒與制怒的基本方法;一是以理制情,即以理性克服情志上的衝動,使怒氣不生,二是以“耐”養性,即要有豁達的胸懷,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養,遇事能夠忍耐而不急躁生怒。但在怒已生而又不可遏之時,亦應當及時發洩和透露,以免鬱遏而生疾。
憂鬱、傷悲是對人體有害的另一種情緒。它能夠損傷神氣,削弱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招致病邪傾入,應當注意克服。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培養鍛鍊自己,使之獲得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精神,用樂觀戰勝憂悲的情感。
思慮是七情之一,又是心的一種主要功能。適度的思,能夠強心健腦,對人體有益無害;而過度和不正當的思慮,則往往對人體造成危害,多使心神過耗而不復,脾氣留中而不行,產生頭昏、心慌、失眠、多夢、納呆、腹脹等症候。所以思慮應注意適當而不可太過。如:《類修要訣·養生要訣》提出要“少思慮以養其神”,即告誡人們思慮勞心用腦,必須有節,不可過度。節思的方法,主要是講究用腦科學,用運動調劑心神和腦力,控制勞心用腦時間等方法來進行調協。其次,要以理制思,切實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思慮。
驚恐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可以導致心神失寧,腎氣不固,而出現心慌、易涼、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態失常等方面的證候。人驚卒恐對人體的危害更大,它可以使人體的氣機逆亂,血氣失常,陰陽散敗,從而發生大病,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見,驚恐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養生防病中應當注意預防和避免。防驚杜恐的方法:一是有意識地鍛鍊自己,培養勇敢、堅強的性格,以預防驚恐致病。二是避免接觸易導致驚恐的因素和環境,以杜絕驚恐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