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腦膜炎怎麼形成的

  新生兒腦膜炎在足月兒中的發病率為2/10000,在低出生體重兒中的發生率為2/1000,男性居多,發生在大約25%敗血症的新生兒中。為什麼寶寶會出現腦膜炎的情況呢?

  寶寶腦膜炎的原因:

  新生兒腦膜炎的75%由GBS***主要Ⅲ型***,大腸桿菌***主要是那些含K1多糖的菌株***和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引起。

  腸球菌,非腸球菌屬D組鏈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和其他革蘭氏陰性腸道病原菌***如克雷白菌,大腸桿菌和差異檸檬酸桿菌***也是重要的病原菌。b型流感嗜血桿菌,奈瑟腦膜炎菌和肺炎鏈球菌引起新生兒腦膜炎的報道也有增加。

  預後

  預後是根據出生體重,病因和臨床表現決定的。未經治療的新生兒腦膜炎死亡率高達100%。即使經過治療,革蘭氏陰性菌的新生兒腦膜炎死亡率為 20%~30%;革蘭氏陽性菌***如GBS***的新生兒腦膜炎死亡率也為10%~20%。某些壞死性腦膜炎或腦膿腫病例,死亡率高達75%。存活的新生兒腦膜炎病例20%~50%留有神經系統後遺症***如腦積水,聽力喪失,智力發育落後***。由革蘭氏腸道陰性菌引起的新生兒腦膜炎的預後更差。

  預後部分取決於在診斷時通過菌落計數而得到的在腦脊液中出現的細菌數量。腦脊液培養陽性持續時間與併發症直接有關。總體來說,GBS腦膜炎經抗生素治療24小時腦脊液無菌,革蘭氏陰性桿菌腦膜炎,腦脊液細菌陽性可持續3天半。

  GBS腦膜炎的死亡率比早髮型GBS敗血症顯著為低。

  腦膜炎的治療

  主要目標是快速達到腦脊液無菌。細菌消失的速度與對病原菌的抗生素在腦脊液中的殺菌濃度有關。達到最小殺菌滴度10倍時腦脊液可以無菌,常用於治療新生兒腦膜炎的抗生素的腦脊液水平/血清水平不同比率見表260-8。

  GBS腦膜炎的治療依然有爭議。許多早髮型和晚髮型GBS感染的病例都有復發和再發的報道。大多數與青黴素或氨苄青黴素使用劑量過低有關。另外,約有4%的GBS證明對青黴素耐藥***最小殺菌濃度>32倍最小抑菌濃度***,但尚未清楚地顯示其臨床意義。體內外動物研究表明,氨苄青黴素和慶大黴素聯合使用有協同作用。但將此資料應用於人類嬰兒上尚停留於等待證實。對懷疑為GBS腦膜炎者,建議開始治療時使用青黴素G20萬u/***kg。d***靜注;或氨苄青黴素300~400mg/***kg。d***靜注加慶大黴素7。5mg/***kg。d***靜注。如果臨床症狀改善或證實腦脊液無菌,就可停用慶大黴素。

  腸球菌或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引起的早髮型和晚髮型新生兒腦膜炎均用氨苄青黴素加慶大黴素治療。

  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腦膜炎,其治療相當困難。典型病例用氨苄青黴素加一個氨基糖苷類藥物治療可導致有20%~30%的死亡率,而且存活者預後差。治療腦膜炎和隨後併發的腦室炎,在腰椎蛛網膜下腔內鞘注一種氨基糖苷類藥物,或靜注氨基糖苷類藥物並未顯示有超過單獨全身用藥的優越性。抗菌活性好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對大多數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效***有低的最小殺菌濃度***,並能滲透入腦脊液***在腦脊液中產生殺菌的高峰***,且毒性作用小。儘管未顯示造成腦脊液快速無菌或改善預後的優越性,但證明了拉氧頭孢***由於出血性問題,不在新生兒中使用***至少有和氨苄青黴素加一種氨基糖苷類藥物一樣的效果。因此應該考慮應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氨噻肟***治療確定的革蘭氏陰性菌腦膜炎***或敗血症***,或可能性極大的敗血症。如果擔心抗生素耐藥,可同時使用一種氨基糖苷類藥物和一種第三代頭孢菌素,直至知道病原菌的藥敏結果。然而這不應該作為常規應用,因為在第三代頭孢菌素應用時,某些革蘭氏陰性病原菌可誘導產生β-內醯胺酶,以致發生快速耐藥。

  治療方案可能需要調整,例如生後1周內懷疑有敗血症的新生兒,接受了全程氨苄青黴素和慶大黴素治療。數週後發生敗血症和腦膜炎,應考慮病原菌對各種抗生素耐藥,或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也應考慮真菌感染。對這樣的新生兒,應聯合使用萬古黴素加另一種氨基糖苷類藥物或一種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氨噻肟***。根據體外藥敏結果調整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腦膜炎的全程治療至少為14天,對嚴重的革蘭氏陽性菌腦膜炎或革蘭氏陰性菌腦膜炎至少治療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