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賢顏回是個怎樣的人
顏回是孔子門生中最得意的弟子,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首,那麼顏回是個什麼樣的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顏回是個什麼樣的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顏回是個什麼樣的人
顏回是一代大儒,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首,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非常的高,可以說顏回是符合儒家標準的大賢,顏回是一個非常好學的學生,是孔子的崇拜者,是能夠將孔子的儒家理論學以致用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才最喜歡顏回,甚至開玩笑說,如果顏回家裡富裕的話,願意給顏回做一個管家,可見對其喜愛。
說到顏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一個需要說的就是,顏回是一個聰明好學的人,正是因為聰明所以對於孔子教授的理論沒有任何疑問,能夠完全的吃透,所以從來不提問,甚至孔子都懷疑顏回是不是非常愚笨,不會提問。但是經過觀察,孔子消除了自己的疑慮,原來顏回完全可以做到活學活用的,所以顏回死後,孔子大哭,再也沒有像顏回那麼好的學生了。
顏回又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孔子評價其“一簞食一瓢飲,身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從這裡可以看出顏回完全不被貧困的生活所困擾,只要是能夠每天有所學,每天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精神愉悅。
顏回又是一個尊師重道的人,顏回輸冠在顏回明明知道自己沒有錯的情況下,還是毫無異議的將自己的帽子送給了別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其對孔子的尊重,即使是心裡有疑惑,也不去拂逆自己的老師,這一點現在的很多人都做不到。
顏回是一代大儒,是一個賢德的人,從上面的幾個方面就可以見到一斑,顏回的生活態度是使得現代的很多人學習的。
顏回之樂是什麼
顏回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首,孔子對其經常是大加讚賞,無論如何這個人肯定不是一個傻子,但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顏回卻是有點傻氣與愚笨的嫌疑,甚至連孔子也曾經產生懷疑。顏回之所以被那麼多人推崇備至,是一定有其長處的,有人說看一個人的品質只需要看其喜歡什麼就可以了,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顏回到底喜歡什麼。
顏回一生都沒有做過官,其一生可以說都在孔子的身邊度過的,一生之中從十三歲入學,到38歲離開孔子自己辦學,可以說兩個人在一起長達25年,可以說彼此是非常瞭解的,孔子評價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現代人的眼光看,顏回的物質條件是這樣的貧瘠,可以說甚至是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顏回還在樂什麼呢?個人認為顏回是樂在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那麼顏回喜歡什麼呢?我覺得顏回是喜歡追隨孔子,因為追隨孔子可以讓其每天都可以有所收穫。史書記載,顏回入學六年的時候學業已經基本完成,那麼再追隨著老師還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孔子的思想體系是博大精深的,顏回是完全意識到這一點的,顏回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意思就是說孔子的學問是博大精深的,自己越是研究就越是著迷,越是覺得不能追上自己的老師。可見顏回對孔子思想體系的痴迷程度。
一個人總是要有一個喜好的,顏回喜好的就是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像是現在的很多人痴迷於網路遊戲一樣,即使是不吃不喝甚至不睡,只要是能夠遊戲就好。我想顏回肯定也像痴迷網路遊戲的人一樣痴迷上了孔子的思想,所以顏回之樂就是能夠研究儒家的思想,就是可以追隨自己的老師。
孔子對顏回的評價
孔子是顏回的老師,顏回十三歲的時候入孔子之門學習,顏回的一生之中都是在孔子的身邊度過的,只有人生的最後兩年有餘生活所迫獨自開堂講學,但是僅僅短短的兩年時間就去世了,可以說孔子對於顏回的瞭解是非常透徹的,在顏回跟隨孔子的25年裡,孔子多次對顏回做出誇獎,顏回是唯一的。
首先最著名的對顏回的評價就是孔子的那句“賢哉回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顏回賢德啊!孔子作為一代宗師,門生三千,獨獨對沒有任何政績,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業的顏回做出如此的評價可見其觀點是與我們今天的很多世俗看法非常不同的,從一方面聖人的價值觀是與我們很多人不同的,因為聖人看得更高,看得更遠。
孔子評價顏回的再一句就是顏回死後孔子痛哭失聲,並且做出了對顏回的評價“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於別人,一個錯誤不會犯第二次,這看起來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優點,但是真正要想做出來,並且長期堅持是非常難的。
另外,孔子還評價顏回“三月不違仁”,也就是說,顏回可以三個月的時間之內不會犯任何違反“仁”的行為,這也就是孔子將“仁”歸於顏回的證據,想想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所行所說不會違反“仁”的要求嗎?
在孔子被困於陳國語蔡國之間,與弟子七天七夜沒有吃一粒米的狀況下,孔子自己都覺得鬱悶了,問子路、子貢和顏回自己為什麼會到了如此境地,只有顏回表示出了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堅定擁護,孔子喟然長嘆:“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意思說,有這樣的學生值得滿意了,顏回如果有財富的話,自己願意給他當管家。
從上面孔子對顏回的這些評價可以看出,孔子與顏回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師生關係,實際上,兩者已經是惺惺相惜的,志同道合的儒家思想的積極推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