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健胃小常識有哪些

  養胃即清養胃陰。治療胃燥津傷、胃陰不足的是養胃的關鍵,而養胃需要知道哪些小常識呢?哪些食物可以養胃?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們整理的關於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養生健胃小常識

  多動腳趾可健胃

  從經絡看,胃經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管脾胃的內庭穴也在腳趾的部位。一般來說,胃腸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鍊腳趾。方法有:

  腳趾抓地站立或坐姿,將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腳趾可練習抓地、放鬆相結合的方式,對經絡形成鬆緊交替刺激。

  腳趾取物還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臥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恆,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扳腳趾反覆將腳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時配合按摩第二、三腳趾趾縫間。

  按摩腳趾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祕者,宜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以達到瀉胃火的目的;對脾胃虛弱、腹瀉者,可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

  小腿集中脾胃經

  在動腳趾的同時,還可以順手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會更明顯。因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統的穴位,像管脾經、肝經的足三陰在小腿內側,管胃經、膽經的足三陽在小腿外側,能夠健脾的足三裡在膝蓋下三寸的外側。按按這些穴位,都可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需要注意:做時力度以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但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兒童脾胃的穴位和成人不同,不要選擇這種方法健脾養胃。

  日行千米摩胃腸

  運動能加強胃腸道蠕動,加強腸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還可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的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

  胃病患者可以參加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剛開始鍛鍊時,運動強度宜小。如採用速度緩慢、全身放鬆的步行,可步行兩千米左右,時間每次20~30分鐘,改善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噯氣,促進潰瘍癒合有一定作用。

  養胃的食物介紹

  養胃食物

  1、小米:暖胃,安神

  2、南瓜:南瓜性溫,味甘。

  解毒:南瓜內含有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保護胃粘膜,幫助消化:南瓜所含果膠還可以保護胃腸道粘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進潰瘍面癒合,適宜於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

  消除致癌物質: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突變作用,有防癌功效,並能幫助肝、腎功能的恢復,增強肝、腎細胞的再生能力。

  3、菠菜、胡蘿蔔、洋蔥、大蒜

  養胃食譜

  紫菜南瓜湯:老南瓜100克,紫菜10克,蝦皮20克,雞蛋1枚,醬油、豬油、黃酒、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紫菜水泡,洗淨,雞蛋打人碗內攪勻,蝦皮用黃酒浸泡,南瓜去皮、瓤,洗淨切塊;再將鍋放火上,倒人豬油,燒熱後,放人醬油熗鍋,加適量的清水,投人蝦皮、南瓜塊,煮約30分鐘,再把紫菜投入,10分鐘後,將攪好的蛋液倒人鍋中,加人佐料調勻即成。此湯具有護肝補腎強體之功效。

  注意事項:南瓜性溫,胃熱熾盛者少食

  木瓜鯇魚尾湯

  用料:番木瓜1個,鯇魚尾100克。

  製法:木瓜削皮切塊,鯇魚尾入油鑊煎片刻,加木瓜及生薑片少許,放適量水,共煮1小時左右。

  功用:滋養、消食。對食積不化、胸腹脹滿有輔助療效。

  參芪猴頭燉雞

  用料:猴頭菌100克,母雞1只***約750克***,黃芪、黨蔘、大棗各10克,薑片、蔥結、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

  製法:將猴頭菌洗淨去蒂,發脹後將菌內殘水擠壓乾淨,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雞去頭腳,剁方塊,放入燉盅內,加入薑片、蔥結、紹酒、清湯,上放猴頭菌片和浸軟洗淨的黃芪、黨蔘、大棗,用文火慢慢燉,直至肉熟爛為止,調味即成。

  脾胃保健小常識

  第一招:

  脾胃關係,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表裡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醫稱脾和胃為“後天之本”。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納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行進一步消化。

  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

  第二招:

  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決問題

  脾主運化,當脾出現問題時,造成胃部消化後的營養物質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同時也不能反補營養給胃,脾病造成機體主症有:胃脹痛、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納,當胃出現問題時,容易出現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症狀。

  由此可見,脾胃病的症狀基本都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我們平常“胃痛醫胃”難以解決問題的所在。中醫理論認為胃病屬於脾胃病的範疇,在治療胃病的同時也要解決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第三招:

  慢性胃炎:多數脾虛,重在調理

  出現上腹部不適、飽脹、隱隱痛、燒灼感,多數進食後症狀較為嚴重,其次就是食慾下降,噯氣、反酸、噁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一般以上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通過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則可診斷為“慢性胃炎”。

  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主要在於“防”,因為該病主要由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壓力大等眾多因素造成,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脾虛”,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胃部出現症狀。

  慢性胃炎主要特徵是“反覆發作”,在治療過程中重在調理,在治療過程中藥物選擇方面常採用具有“治養結合”功能的藥物來防止復發,同時也要養成按照療程服用習慣,減低慢性胃炎的反覆發作。

  第四招:

  胃痛胃脹,分清症狀恰當用藥

  ***1*** 肝胃不和

  症狀:胃脹痛、噯氣頻繁,反酸、舌質紅、舌苔白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代表藥品:金佛止痛丸

  ***2*** 脾胃溼熱

  症狀:胃痛、口乾苦、食慾差、便溏***稀便***、舌紅、苔黃膩

  治法:清熱化溼,和中醒脾 代表藥品:胃熱清膠囊

  ***3*** 脾胃虛弱

  症狀:胃脹、餐後明顯,或隱隱作痛,食慾差,便溏,疲倦乏力,舌質淡或有齒印,舌苔白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止痛

  代表藥品:胃乃安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