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溝通的題目作文
請不要缺乏真誠溝通,不要缺少一份理解。小編整理了以下:學會溝通為題目的相關作文,讓我們更好地去與人溝通吧。
1:
教師節時,普通的賀卡成了師生友誼的見證;同學間互唱的生日歌,顯示了彼此的友愛;母子之間的一句關心的話,成了親情的表現。生活中,兩個人的對話,可以體現出兩個人都情感,這種事情在我們的記憶長河中有很多很多,讓我們把它挖掘出來,講個給大家聽一聽,讓我們一起感受那時的快樂。
回想當時,那時的快樂讓人難以忘懷,漸漸地,我沉浸在了那份喜悅之中,彷彿又回到了那時·······
“叮—叮—”我們按響了張啟文家的門鈴,頓時,便聽見一陣腳步聲向我們走來,是張啟文,他開開們,一臉的喜悅,滿肚子的高興都表現了出來,我們大聲對他說:“生日快樂”,他連忙回了一聲“謝謝。”他彷彿一個將要開放的花兒,嬌滴滴的,臉蛋紅撲撲的,就像花兒美麗的花瓣,終於,花兒開放了,他笑了起來,還帶了一絲的羞澀。
我們在他家裡玩了幾個小時,一看錶,快七點了,就拆開蛋糕,李孟捷插好蠟燭,我站在電燈旁,大家把張啟文圍了起來,點燃了蠟燭,我立刻關上燈,蛋糕在桌子中央顯得格外漂亮,“祝生日快樂,祝你上日快樂······”,趙若琪給大家起了一個好頭,然後,大家也便跟著一起唱,這一刻,是多麼美好,多麼幸福。
這件事,一直在我像心中迴盪,大家在一起,快快樂樂,開開心心,這種溝通方式,寄託了我們之間的友誼。
2:
生活中難免有意想不到,難免有分歧或摩擦。此時,若缺乏真誠溝通,缺少一份理解,後果可想而知。
著名錶演藝術家陳道明突發高燒不退被迫取消話劇演出,然而他理解觀眾失落的心情,堅持登臺鞠躬致歉;同時,觀眾理解、體諒陳道明的難處,有序退場且毫無怨言。
這便是理解的力量。相互的理解避免了一場“900名觀眾大鬧人藝”的麻煩。並且,相互的理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增加了藝術家與觀眾的感情,造就了一種感人的和諧。
在我看來,理解源於溝通,源於人們彼此真誠的交流。
是的,有時候解釋、致歉不一定有用,但不“解釋”一定沒用。萬隆會議上,面對臺下亞非各國的唏噓,周恩來選擇開啟天窗說亮話:“我們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和平的,而不是來吵架的。”求同存異讓亞非各國瞭解、進而理解了我們的社會制度以及尋求和平發展的真誠。
溝通讓理解變得容易。理解之於生活,之於社會,都是十分重要的。理解也並非遙不可及,只要你去和他人真誠交流。
溝通離不開真誠。正如男孩總喜歡善解人意的女孩,學生總喜歡理解自己的老師,員工總喜歡寬容大度的上司,因而,才會有家庭的和睦,班級、單位、社會的和諧。每一個人都渴望被理解。我們在要求被理解的同時,首先應該擁有一顆理解他人的平和、真誠之心才對。
現今,我們常常見到“構建和諧社會”之類的宣傳標語。和諧包括許多方面,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方面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如果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真誠,多一份理解,這個社會就一定和諧。而相互理解的前提不就是有良好的溝通嗎?
陳道明、北京人藝能從觀眾角度考慮,而不只是出一個“因主演生病取消演出,請觀眾見諒”的冷冰冰的告示了事,這才避免了自己經濟上的損失,更獲得了德藝雙馨聲譽上的加分!溝通讓觀眾理解,讓觀眾甚至選擇不退票來支援人藝和藝術家。由此可見,理解多麼重要。
我們太需要相互理解了。理解他人,讓他人理解自己,多一份真誠的溝通,收穫一份信任與感動,這樣,社會上就會理解之花盛開,和諧之風拂面。
3:
人到中年,同學聚會。一提到與兒女溝通問題,同學會就變成了訴苦會。“問上三句話,人家就不耐煩,開門便逃或者乾脆閉門不出。”一個同學說。
代際差異,在當下中國體現得尤為明顯,經濟社會變遷之迅速,知識更新、觀念變幻之快,讓很多中年人都難以適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感興趣的話題、表達的方式乃至溝通的形式,都很難做到同頻共振。
特別是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年輕人來說,自主性強、脾氣也衝,往往一言不合便弄得不歡而散,甚至鬧起了“家庭冷戰”,但表面不在乎的掩飾下,雙方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生活質量乃至工作狀態。
“你什麼都不懂!”“你別管了!”“這是我自己的事!”類似這般話語,說出來自己痛快,父母卻有些難以承受。年輕人總愛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會與自己溝通。但抱怨本身就是不夠成熟的表現,成人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你能擔負多少責任。
在與父母溝通問題上,年輕人顯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在愛的前提下,如何與父母實現有效溝通,關鍵還在於態度和方式。
態度決定一切。父母與小孩子溝通是這樣,曾經聽一個小孩衝著爸爸媽媽大喊:“你們說的都對,我就是討厭你們說話時的語氣”;兒女長大了與父母溝通,同樣也是這樣。如果說父母對待孩子最可寶貴的態度是平等,那麼,兒女對待父母最應採取的態度則是尊敬。
對父母的尊敬,不全來自道德律令,也來自理解。應該明白,父母是有缺點的平凡人,他們不能免俗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會常常拿你和其他同學、同事作“橫向比較”,他們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或者知識比較老化。但一顆全心全意愛護兒女的心,卻是一以貫之、不容置疑的。僅憑此心,就足以令天下兒女肅然起敬。
態度以外,方式也極其重要。其實不管與誰溝通,很多時候,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在社會上、工作中往往能做到溝通流暢,到了家卻擺出一副愛聽不聽的架勢。在真誠的前提下,把你跟客戶溝通的方法,適當地用在父母身上,也許會有奇效。
比如遇到新舊觀念之爭,幾十年生活經驗積累,父母不可能一朝一夕間就欣欣然地接受新事物。兒女大可不必硬碰硬地據理力爭,非要畢其功於一役,不如細水長流,不經意間講講身邊的例子、留一些資料在家裡,也許改變也在不經意間發生。
有學生問孔子什麼是孝,夫子“曰”了兩個字:“色難”,大意便是能侍奉父母還能做到和顏悅色,太難了。因此,從古至今,孝的最高境界不是養其身,而是養其心。
養父母之心,先從有效的溝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