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作文範文

  關於七年級下冊語文的第四單元中的考試已經告一段落,同學們要準備哪些人教版的作文範文來參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京劇京劇是我國主要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著名的“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進京,合稱“四大徽班”。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戈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了京劇。京劇也稱“皮黃”,有“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但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

  京劇是一種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人物還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

  京劇形成以來,湧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各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優秀的演員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汪笑儂、王鴻壽,劉鴻聲等;武生俞菊笙、李春來、黃月山等;小生程繼先、德?如、姜妙香等;旦角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淨角何桂山、金秀山、裘桂仙、金少山等;丑角蕭長華、傅小山等;琴師孫佑臣、梅蘭田、徐蘭沅等;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等。

  京劇真不愧是中國的國粹啊!

  ***二***

  戲曲的藝術魅力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三***

  家鄉的戲曲藝術——越劇朋友,你一定欣賞過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悽婉的旋律曾經陶醉過多少中外華人。你可知道曲子創作靈感來源於何處?對了,那就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你聽,曲子的旋律有越劇的影子。

  這就是我家鄉的藝術——越劇,具有傳統東方文化特色的戲劇。

  越劇是一個成熟的劇種,它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清新亮麗的曲調,卻又不失激情與高亢的特點,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市,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臺,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

  抗日戰爭期間,部分越劇演員在敵偽統治下的上海雖然演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好戲,但改革主要還是在形式上,越劇內容並沒有較大的突破。1942年越劇改革以後,越劇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戲迅速發展成為適應現代舞臺條件的、有較強綜合性的劇種。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幾代越劇藝人的努力下,越劇終於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也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但是,時代在發展變化,到了現在,曾經輝煌的越劇漸漸地沉默下來了。雖然有人極力在挽救越劇,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這裡有一個其型的例子:新晉梅花獎得主——上海著名越劇演員蕭雅來杭州連續舉辦專場越劇演出,據瞭解,從4月1日的第一場演出開始,上座率就沒有超過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當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過各種渠道拿來的贈票。

  不管怎麼樣,越劇的觀眾越來越少,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當今的越劇危機已經很明顯了:一是越劇劇團全面萎縮,現在除上海、江蘇、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幾乎沒有專業越劇團。二是觀眾群體少,範圍窄。越劇觀眾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年輕人很少有人問津。三是目前越劇自身劇目老、節奏慢,缺乏改革和創新,一成不變,像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會爭企業投入少、關注少,不重視。

  在越劇走向衰落的同時,我仍然欣喜地看見,越劇界人士為振興家鄉藝術執著地奮鬥著。他們把現代藝術元素融入越劇表演,用現代舞臺、音響、燈光營造現代化的氣氛。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劇本的創作也力求創新,如現代越劇《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確給越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舞臺越劇沒落的同時,社群裡、廣場上戲曲演員的表演卻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這些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越劇,我家鄉的藝術,你的將來會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