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原因和緩解

  女性痛經是很常見的,但也有些女性沒有痛經的症狀,那麼我們為何會有痛經呢,痛經的原因是什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痛經的原因等,供大家參閱。

  痛經的原因

  1.氣滯血瘀

  主證:每於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或排出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則疼痛減輕,胸脅乳房作脹,舌質紫暗,舌邊或有瘀點,脈沉弦。

  分析:衝住氣血鬱滯,氣血執行欠暢通,故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排出不暢;經血瘀滯,故色暗有塊;塊下瘀滯稍通,故疼痛暫減;瘀滯隨經血而外洩,故經後疼痛自消。但若鬱滯之因未除,則下次經期腹痛復發。舌質紫暗,脈沉弦,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

  ***l***陽虛內寒

  主證: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經量少,色暗淡,腰腿痠軟,小便清長,苔白潤,脈沉。

  分析:腎陽虛弱,衝任、胞宮先煦,虛寒滯血,故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經少色暗淡;寒得熱化,故得熱痛減;非實寒凝血,故喜按。餘症均為腎陽不足之象。

  ***2***寒溼凝滯

  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色暗黑有塊,噁心嘔吐,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

  分析:寒溼之邪傷及下焦,客於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暢,因而作痛,經血色暗黑而有塊;寒溼中阻,陽氣被遏,水溼不運,則畏寒便溏,噁心嘔吐。餘症均為寒溼阻滯所致。

  3.溼熱下注

  主證: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經量多,色紅,質稠或有塊,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分析:外感或內蘊溼熱,流注衝任,阻滯氣血,經行不暢,故經來腹痛;熱擾衝任,則量多色紅有塊;熱灼津液,則經水質稠;溼熱下注,傷及任帶,則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舌脈均為溼熱內盛之象。

  4.氣血虛弱

  主證:經期或經淨後,小腹隱痛、喜揉按,月經色淡量少,質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虛細。

  分析:體虛氣血不足,經行後血海空虛,胞脈失養,或體虛陽氣不振,運血無力,故見經期或經淨後小腹隱痛,喜揉按;氣虛陽氣不充,血虛精血不榮,故經血色淡量少,質稀。餘症亦為血虛氣弱之象。

  5.肝腎虧虛

  主證,經淨後小腹隱痛、腰痠,經血量少而質薄,經色暗淡,或有頭暈耳鳴,小腹空墜不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痛經的表現

  ***1***原發性痛經:每次於月經數小時後,在下腹有難以忍受的痙攣性疼痛,呈一陣一陣地間歇性,藥物不易緩解,每次疼痛持續2~3分鐘,間歇十幾分鍾,如此持續數小時,但一般不超過12小時,很少超過24小時。疼痛常可涉及到大腿前面,常有四肢冰冷、頭痛或有胃痛、便稀等症,也可誘發支氣管炎等。

  ***2***膜樣痛經:這種現象較少見,但疼痛劇烈,開始於經前數小時或一二天。內膜樣物排出後疼痛立即消失。排出的內膜樣物呈三角形,大小為3cm×4cm×0.2cm~3cm×4cm×0.8cm。

  ***3***充血性痛經:病情輕者疼痛不明顯,嚴重的如盆腔炎在行經前及經期特別嚴重。盆腔部疼痛常常在經前一二天出現,經期較重,在月經乾淨時消失。經前一二天也可有乳房脹痛、頭痛、便稀、下腹和背部脹痛等症狀。

  ***4***繼發性痛經:痛經過程比較複雜。於經前不久開始,延續到整個月經期,至月經乾淨後才慢慢消失。常見的有盆腔炎、慢性宮頸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內腫瘤或子宮解剖結構異常等。

  痛經的緩解

  1、注意保暖。經期前後女性朋友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涼,確保身體溫暖和血液迴圈的通常,放鬆身體肌肉,緩解骨盆痙攣與充血。

  2、均衡飲食。女性朋友飲食要均衡有營養,尤其是痛經的女性朋友,在生活中要避免吃辛辣、過鹹的失誤,新鮮的水果與蔬菜、水果、雞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3、避免攝入咖啡因。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樂、咖啡等可導致人體精神緊張,加重女性經期的不適。要緩解痛經,女性朋友就需要避免攝入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食物。

  4、勤做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液迴圈以及增強體質,女性朋友要緩解痛經,可以適當運動,提高身體的素質。

  5、補充礦物質。有痛經的女性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補充礦物質,如鈣、鎂等,這些物質可以緩解女性痛經,減輕女性行經前後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