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勵志故事簡介
他創立了相對論,開創了新時代,然後在這個偉大科學家小時候又有一些怎樣的小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正像歷史學家認為17世紀下半葉是牛頓的時代那樣,人們常把20世紀的上半葉看成是愛因斯坦的時代。因為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幾乎整個20世紀物理學的創造歷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人們常說,愛因斯坦是天才。他當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愛因斯坦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無限勤奮,是因為他符合時代要求,不倦探索,敢於創新。
愛因斯坦不但無限勤奮,他還是一位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敢於衝破禁區、創立新說的偉大科學家。他敢於並且善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當然,這首先是時代的要求。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特別是在他科學思想最活躍、貢獻最多的20世紀初,是科學思想新舊交替的時代。就在絕大多數人向經典物理學頂禮膜拜的時刻,一連串“挑戰”卻接踵而來。在平靜而晴朗的物理學太空中掛著兩朵烏雲:一朵和黑體輻射實驗有關,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實驗有關。另外,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也有力地衝擊著經典物理學的大廈。愛因斯坦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湧現出來的闖將。
愛因斯坦還在少年時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追趕光線的人;關於光線的想法引出了狹義相對論。他又設想:假如吊索斷了,一架升降機墜入深谷,裡面的乘客會有什麼感覺;這個想法匯出了廣義相對論。科學理論的發展,不是拆了舊房蓋新房。它像登山一樣。創立一個新理論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視野擴大了,原來隱蔽著的東西被發現了。原有的理論仍然歷歷在目,只是顯得小了,成了廣闊視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高峰以後,沒有滿足,沒有停頓。他環顧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間無比壯麗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準備攀登新的高峰——統一場論。這是相對論的第三階段。他希望把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起來,而且希望這統一的場能夠解釋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愛因斯坦最反對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拿起一塊木板,尋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鑽孔的地方,鑽上許許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鑽頭”,對準統一場論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給物質結構一種統一的解釋。他也知道統一場論不會在自己手裡完成。可是他認為,“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於科學的一大貢獻。科學史只寫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發現‘此路不通’的失敗者統統不寫,這是很不公平的。那種證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他給比利時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裡是這樣寫的:“留給我的事情是:毫不憫惜自己,研究困難的科學問題。那個工作迷人的魔力,將持續到我停止呼吸。” 愛因斯坦是這樣寫,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神聖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幾十年,直到最後一息。他在生命彌留之夜,在醫院的病榻旁還放著一疊統一場論的未完成稿,準備翌晨醒來再繼續演算。愛因斯坦對統一場論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種毫不氣餒的熱情和頑強性格的寫照。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國劇作家萊辛說的: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愛因斯坦在勤奮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過了一生。他有限的生命已經結束。但是,人們在心裡建起了紀念他的殿堂。
篇2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個當年被校長認為“幹什麼都不會有作為”的笨學生,經過艱苦的努力,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現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
1879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慧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裡,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裡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麼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裡,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裡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
篇3
有一次,愛因斯坦請教數學家明可夫斯基:“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和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作出自己傑出的貢獻呢?”明可夫斯基笑而不語,而是接著他朝一個建築工地走去,並且徑直踏上建築工人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築工人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導師弄和一頭霧水,明可夫斯基顧不得別人的指責,非常認真地說:“看到什麼,只有這樣才能留下足跡。只有新的領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無數人涉足的地方,你別想再踩出腳印……”愛因斯坦沉思良久,若有所悟。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後來終於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閃光足跡:創立了相對論,成為現代物理學奠基人;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譽為“世紀偉人”。
對於自己的成就,愛因斯坦曾多次提到明可夫斯基的那一段話,表示了無限的敬意,並意味深長地說:“如果一生都只在模仿前人,那麼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進步與發展根本無從談起。”
法國作家司湯達說過:“一個具有天才的稟賦的人,絕不會遵循常人的思維途徑。”無疑,愛因斯坦就是這樣的一個絕佳典範。其實,唯有敢於推陳出新,另闢蹊徑,才能讓你與眾不同,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