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創業的經歷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問出處,創業的路徑又豈有高低貴賤之別?在創業道路上,很多在激勵著我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臺灣80後女生打造臺灣最早的大閘蟹養殖場

  31歲的王莉鈞是悉尼大學的化工碩士,父親是有線電視股東。6年前,她覺得離家多年跟爸媽關係好陌生,決定辭職回家鄉臺灣創業。富家千金卻選擇了最不像富家女的創業路─水產養殖,創業基地設在臺中市后里“親泉農場”,80後的王莉鈞為尋回“舌尖失落的記憶”,在這打造了臺灣最早的大閘蟹養殖場。

  “今年怎麼沒吃大閘蟹?”印象中,每年中秋後,廚房就瀰漫蟹香,父親尤愛肥美蟹膏。回臺灣那年,才知對岸的大閘蟹沒有通過藥檢,本土又沒人養,早就沒得吃了。

  “臺灣沒人養,養活一隻就算成功。”為尋回舌尖的記憶,王莉鈞動念養大閘蟹,上網搜尋資料,還跑到大陸取經。

  她說服父親,第一年投了4萬尾蟹苗。“文獻上說,螃蟹日落會浮出水面,我天天在池邊等,什麼也沒看到,蟹苗是死是活?根本不知道。”

  她壓抑著疑惑繼續喂蟹,有天池面漂滿密密麻麻的“小”閘蟹,“動也不動,莫非都死光了?我撈起來觀察──咦!是蟹殼……原來這就是論文寫的脫殼”。

  “大閘蟹還活著!”王莉鈞大感振奮,但年底收成時,4萬尾蟹苗只養活2000只,每隻重不到3兩。

  王莉鈞讀遍文獻,大閘蟹養殖收成率是7成以上,“臺灣環境不同,至少該有5成吧?”結果養到第6年,也只勉強達到3成,原因出在用藥。

  化工專業的王莉鈞很清楚用藥的優劣,但她堅持原則,“養出無毒的好東西,讓爸爸、消費者吃得健康。”

  親泉農場的大閘蟹上市後,帶動本土大閘蟹養殖風,半路殺進水產業的王莉鈞看似成功,但她尋找無毒本土蟹的路,依舊曲折。

  二:

  安徽80後女生開店、製作手工藝品創業

  她叫婷婷,是一名來自安徽的80後女孩,個頭不高,大眼睛,小臉蛋很精緻,她說話時語氣平緩、柔和,略帶稚氣,偶一害羞,臉上便泛出一片緋紅。兩年多換數次工作後,2009年辭職創業,開店、製作手工藝品,婷婷毅然選擇走自己的路,實現自己的理想。每天,婷婷都會像守著“孩子”似的守著自己的店,有朋友、顧客光顧便招待,無則做做手工,弄些小玩意兒,雖然生意不是特別好,但她覺得很滿足,她說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這就是一種幸福。

  2002年,婷婷隻身一人來到長沙女子大學就讀動漫設計專業,06年畢業後,她和同學一起到北京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是在一家公司做設計,因為是新手,所以工資非常低,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沒多久,婷婷便換了工作,後來她選擇回到長沙。然而,工作一直不能讓她稱心如意。

  “在兩年多裡我換了好幾份工作,因為這些工作我都不太喜歡,我平時喜歡做一些小工藝品,比如玩具、飾品等,我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來賣自己做的東西。”

  毅然辭職開創意店因工作不順心,婷婷在08年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工作,選擇“待業”,而那一年正好是金融危機,就業形勢嚴峻。

  “那時一些同學不理解,說我現在辭職很不理智了,其實我是想實現我自己的夢想。”辭職後盼盼努力籌集資金,而這一籌集幾個月便過去了,店依然沒有開成。“開一家店至少要幾萬元,而我只有幾千元,遠遠不夠。”

  一天,她在與朋友的聊天中得知,長沙市為了鼓勵創業,在黃興路步行街動漫sky為創業者提供150多個免租金的鋪面,免租期限是半年,盼盼非常開心,覺得萬事俱備,“東風”也來了。於是,她急忙和一同學商量,兩人湊了一萬多元合夥開起了店

  “店名為‘80棧’,意思是能讓所有的80後都有個停靠的地方。”婷婷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當時就業形勢不好,而政府部門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她覺得自己剛好趕上了好時候。

  新店開張的情景,“那天,我和同學正在裝修門面,刷漆、釘架、擺物品……忙得不亦樂乎,突然一名顧客帶著女朋友過來詢問,而我們才剛剛擺出一些物品,很多價格標籤都沒有貼上去,但還是被這對情侶賣走了第一件。同學就說不用選日子開張了,今天就是最好的日子。”

  自制“小玩意兒”月賺三五千,在“80棧”可以看到,這是一間不到十平米的小店,店裡三邊都立著木架,架子上擺滿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婷婷很自豪,因為這些“小玩意兒”都是她“天馬行空”後的作品。“我們自己從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淘了原材料,然後自己設計、製作,幾乎每一件物品都是自己縫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