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規避創業風險

  創業名言:如果10%的利潤是合理的,11%的利潤是可以的,那我只拿9%。那麼,呢?

  創業風險來自三個矛盾

  一是演習與實戰的矛盾。在創業初期所做的事情都具有探索的性質,這便產生了一個矛盾:本來屬於探索的物件,卻當成了確定的物件,本來屬於實驗的內容,卻當成了真實的內容來做。

  二是能力與實踐的矛盾。獲得創業能力的惟一途徑是實踐,而投資者通常是在沒有實踐經驗的情況下開始實踐,這便產生創業投資的能力與實踐的矛盾。

  三是功能創造與功能決定的矛盾。創業者是功能的創造者,而功能的有效與否決定於功能使用者的貨幣選票。矛盾就這樣產生了,功能的製造者不是功能的決定者,這個矛盾是市場未知性的表現。

 

  創業風險化解矛盾的三個程式

  如何應對這三個矛盾以化解風險呢?辦法就是模擬—在創業開始設定一個模擬程式。該程式由三部分構成。

  一、解剖。專案一經確定,立即著手實施是危險的。因為,對專案的考察再充分也是務虛。對資訊的擁有不可等同對資訊的理解。解剖是理解專案要素的途徑。解剖的辦法是剝開皮後抓關鍵。

  什麼是皮?舉個例子:我的一位同學與我談一個“電動扳手”的專案—給汽車換輪胎用的,其先進性在於省時省力。他介紹了擁有該專案的公司如何正規,發明人有多少頭銜,拿出一摞檔案即專利證書、技術鑑定等,還有關於成本和銷售價格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分析。我姑且認定這些都是真的,可這一大堆“真”又能說明什麼呢?關鍵是現在司機使用什麼工具換輪胎,省下10分鐘時間,司機是否在意?用汽車電瓶裡的電,司機是否願意?比腳踏扳手多花200元錢,司機是否樂意?這才是專案的關鍵。什麼頭銜、證書和盈利等,都是“皮”。

  二、驗證。對解剖後的專案要件逐一實施檢驗,證明其可行與否。如果能夠在規模投資之前完成對專案主要內容的檢驗,直接關係到投資的成敗。對於製造產品的專案,通常有兩點是重要的:一是技術,二是市場。技術的檢驗物件:先程序度、核心所在、相關技術、相關工藝、所需裝置、特殊工具、環保要求、具體標準、包裝儲運,還有技術引進的方式等。著眼點是,一旦涉及技術則務必搞懂弄透,否則後患無窮。對市場要先走測試之路,甚至對市場的測試要先於技術。市場測試目的很簡單,就是你這個東西行得通行不通—當然還要測試市場目標、入市渠道、價格定位、市場容量、銷售方式、銷售管理等。在這兩個問題中,只要有一個不能在分解和驗證的階段得到透徹的理解和較充分的把握,任何投入都是死路一條。

  三、綜合。綜合的前提是對專案的理解和把握。理解到何種程度?怎樣才是對專案單元的把握?標準為“行得通”,每個經過驗證的物件,要達到行得通後才可以進行綜合。什麼是行得通呢?技術上行得通,就是拿得出合乎目標的產品;經濟上行得通,就是從市場銷售價格倒推到綜合成本,看有無利潤生長的空間;標準上行得通,就要以終端使用者的接受來論定;模式上行得通,就是你創造的套路能夠環環相扣,實現目的與方法的和諧。

  提醒須知三大忌—高起點、大規模、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