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集
多數人總想著為了賺錢做點什麼,所以賺不到。賺錢是做了什麼才賺來了錢。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1:登報自我推銷;一位老闆白手起家的創業路
說到私企老闆,大多數人會認為他們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其實,資金是一步步積累的,生活是一點點改善的,老闆們勞動成果的取得,也是辛苦和汗水累積的。這是記者採訪劉金柱時感受最深的一點。在晉城,只要做單位的制服,人們都會想到一個名字——金柱服飾,晉城人不光喜歡金柱制服,更津津樂道這個企業的老闆。劉金柱從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有不同版本在人們中間傳說著,但是提起金柱服飾的創業史,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艱苦曲折。
童年的貧苦
劉金柱是河南桐柏人,5歲時父親去世,10歲時母親也離開人間,劉金柱從小與倆姐一哥相依為命。“我並沒有像別人那樣,守著窮苦,演繹傳統的生活模式,儘管我的兩個姐姐至今務農,但我們兄弟倆分別接受了高中、大學的教育,這些得感謝我窮苦的家庭中鍛煉出的那種寧折不彎的性格。”劉金柱靜靜地吸了一口煙,若有所思地對記者說。 沒有父母的家庭那種窮困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他天資聰明,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每逢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買新的年畫貼在自家牆上,他們家從沒買過一張年畫,因為只要有一分錢,兄弟姐妹們都要積攢起來用於生活和上學。可是他們家的牆上卻貼滿了他兄弟倆的獎狀,這是他們家惟一值得驕傲的事情。
也許是這些獎狀的激勵,也許是生活的磨鍊,他從此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不論多苦、多窮,一定要走出一條不同於常人的生活模式,他要走屬於自己的路,將來要幹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這個決心和信念一直鞭策著他。 1987年到1990年的高中生活很快過去,畢業那年他順利考上高等學府,而且成績在全縣排名第七。
登報自我推銷
大學畢業後,劉金柱邀了五六個同學南下廣州闖市場,尋找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他們各自只帶足了單程路費抵達廣州,來時就已經做好了不幹出點名堂來決不回頭的心理準備。初到廣州的那一段日子,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讓他們不知所措。隨後的日子裡,其他同學都相繼打道回府,他是同來廣州的同學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兩年以後,他帶著豐富的企業管理知識和超前的市場經營理念回到內地。 1996年,劉金柱來到了山西晉城市,當時的晉城對於他來說是個陌生的城市。在這裡他萌生了一個想法,他從晉城郵局向山西日報社發了一份傳真,要求登個求職廣告。他記得很清楚:是5月1日的報紙。那份求職廣告刊登以後,找他的人特別多,在眾多商家中他選擇了壺關的一個保健品廠家。從此,他留在山西,開始對晉城的市場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 以後的日子裡,劉金柱在一汽車責任有限公司當了兩年副總,他所接觸的商家涉及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對商界也有了較深的認識。相繼做過旅行社助理、服裝厂部門經理、服飾責任有限公司總經理。儘管劉金柱的職務在變、部門在變,所應對客戶和市場也在變,但是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早已練就的吃苦耐勞、誠實守信、敢於創新的本質精神始終未變。
開始自己的事業
隨著對晉城乃至對山西服裝市場的瞭解,劉金柱看中了一個能讓自己大展拳腳的機會。今年年初,他帶領一部分人員加盟了黑馬責任有限公司專搞服裝專案,創出了一個全新的服裝品牌――DCL服飾。 他投資100多萬元購買了裝置,許多具有豐富經驗的技師知道他要做服裝的訊息後,主動找上門要求來他的廠裡工作。人員的問題解決了以後,他開始對市場進行細緻的調查和研究。當時晉城的制服和統一服裝的銷路很好,於是,他馬上轉行,開始和單位合作,生產加工統一的服裝。劉金柱親自抓生產、銷售和經營。憑著在廣州的銷售經驗和持之以恆的精神,他的服裝廠生產的產品受到訂貨單位的肯定和好評,訂單源源不斷地送上門來。
他抓住了這個市場潛在的商機,開始進口更先進的裝置。他將自己解放出來,專門研究一些生產和銷售方面的資訊,以一個小的地級市的經營規模,生產出的產品遠遠超過了同行的水平。 劉金柱說,這一路走來,雖說有過太多的辛酸,但畢竟鍛鍊了自己,對市場及管理等有了比較系統全面的認識,也在一天天促使自己試圖開拓自己的事業。他說:“我不想做一個守攤子的人。人生充滿選擇,稍有遲疑,命運就可能改變方向。我想抓住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機會。”
2:白手起家賺取第一桶金的王秉文
創業心得
初次創業要善於把握自己的優勢,並將之充分利用。
服務行業應處處設身處地為客戶著想,才能不斷贏得機會。
王秉文先生是廣東某科技公司的老闆,該公司資產已經超過5000萬元。12年前他是通過白手起家成立公關諮詢公司賺取第一桶金的。
首先從同學朋友入手
王秉文大約20年前畢業於清華大學,是自動化系的研究生。起初在政府機關工作,由於性格不太適合機關工作,便決定辭職下海闖一番天地。
可是一沒啟動資金,二沒經營經驗,如何創業?王秉文掂量了再三,覺得從自己的專業很難入手,至於其他優勢,就是有一批關係相當牢固的同學,這些人有不少是留學回來的“海歸派”,也有一些成為了公司企業的中堅力量。
一次,在與幾位合夥開公司的師兄溝通時,他聽到他們抱怨:“公司沒有打雜的,辦個晚會都不行”,進而瞭解到目前市場上很少公關公司,許多公司企業的往來業務、品牌宣傳都缺少專職公關服務。而這兩個行業恰好都用得上他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口頭表達能力,便想不如就此入手吧。
說幹就幹,經過反覆排練後,他採取“分層公關定位”的方法,先去找那些自己開公司或者擔任了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朋友,探了探他們的口風,結果發現不少人對諮詢公關感興趣,只是考慮到成本不願輕易出錢,而且對於王秉文的設想也不夠信任。
為了融資賣掉定情物
王秉文於是反覆給他們論證一個主題:一個企業要獲取資訊,一般的渠道就是看報讀書或者開交流會、考察學習,後者不省錢,前者則需大量的時間,對於分秒必爭的企業而言,時間就是生命。但如果把這些任務交給專職公司去完成,5000元就可以得到一個20頁的行業調查報告;如果不信任,可通過其他諮詢公司去檢驗,結果如果有很大出入,可以拒絕付錢。由於準備充分,他一口氣列舉了若干歐美大企業利用諮詢公司獲得成功的個案,說七成的美國高科技企業每年的諮詢費用就佔了總成本的5%以上。師兄師姐見他態度誠懇,說的有道理,均表示願意將自己公司的業務交給他去做。王秉文心裡算是有了一些底。
然而錢卻成了大問題,他跑遍了所有金融機構,對方都以缺少抵押物為由拒絕了,最後一咬牙他抵押了自己的一套郊區小公寓,甚至賣掉了已經送給女朋友的一枚鑽石戒指,這件事成為了他一生的愧疚。
設身處地為企業節約成本
當公司註冊完畢後,他又瞄準了大型私企與國企,重點向他們推銷自己的公關產品。在北京的頭3個月裡,他跑遍了所有讓他進門的企業,勸說他們的一把手:“宣傳部門裡一個員工的工資至少是1500元,至少要僱用4個員工,一年的費用就接近8萬元,可是你們企業一年不過也就是開2場晚會,搞三四次大型接待,在我這裡每次的費用都是8000元到1萬元。”不少人被他逗樂了,就說先試試你們的服務吧。
而他的服務也的確沒有讓這些試用者失望。在與員工熬夜查詢相關資料後,每一次他都特別設計“創意贈送”,為客戶量身定做服務。在一次為某大型科研單位做年終慶祝的時候,他考慮到知識分子們平時的生活習慣,安排了別開生面的“旅遊”有獎搶答與古典音樂欣賞節目,別開生面,氣氛活躍。同時,他還設身處地地為企業節約成本,哪些內容需要哪些不必要,他總是先為別人算一筆賬,長此以往,很多企業將他的公司當成了“自己人”。
憑著自己的努力,第一年他賺了50萬元。
3:Esprit老闆、林青霞的丈夫邢李:白手起家
第一身份———Esprit環球主席
第二身份———著名電影演員林青霞的丈夫
邢李,54歲,原本只是Esprit香港分公司的員工,1990年輾轉入股Esprit美國公司,1994年與著名電影演員林青霞結婚,現有三個女兒。Esprit業務一路發展,目前該公司市值160億港幣,邢李個人的身家已達71億港幣,擁有Esprit45%的股權,2003年他們還收購了美 國商標,正式擁有Esprit全球商標。
“工字不出頭”
邢李屬於那類靠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業的企業家。邢似乎很早便了解到與人交往的重要,他覺得自己這份工作的重點,就是要說服別人。
高中畢業後,邢李就決定放棄學業,轉而投入鮮活的社會工作。他的第一份經驗來自於國泰航空訂位部,在兩年朝九晚五的生活中,邢的英文能力再次得到切實鍛鍊。1969年,邢李加入陳世英開辦的美高織造廠擔任品管工作。邢、陳兩家為海南同鄉,三代世交,陳比邢年長近二十歲。在陳眼裡,邢李具備那種生意人特有的靈活頭腦。因為當時的美高已頗具規模,陳世英便索性借錢給這個年輕人開公司,但邢最初開辦成衣廠的動力只是來自於對打工的懷疑:“工字不出頭。”他說。
這份懷疑中所潛藏的雄心和毅力,他自己並沒意識到。
機會在1972年便來了。Esprit的創始人Susie及Douglas Tompkins是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這一年,他們帶著美國西海岸的輕鬆愜意來到香港,希望藉助亞洲相對低廉的採購成本繼續推進Esprit的成衣業務。經陳世英的引介,邢李經營的成衣廠成為Es-prit採購來源之一。
此番合作在兩年中為雙方帶來盈利。在Douglas Tompkins看來,邢是一個對生意相當專注而誠實的拍檔;對邢李來說,正是當年與Tompkins夫婦的合作開啟了他和Esprit的機緣。
由於以往合作建立的信任,1974年,邢李、Susie和Douglas在香港成立“遠東有限公司”,主營“Esprit de Corp”的採購代理業務。此後,通過他所掌握的1/3股權份額,邢李開始以香港為基礎,將Esprit時裝批發的業務逐步推向全球。1983年7月,邢在香港銅鑼灣開設全球首間門市,涉水零售業務。
與頭一番嘗試的欣喜相比,令邢李記憶猶新的卻是挫敗體驗:“因為當時太有自信,地點根本就選錯了……公司想盡辦法招攬生意,還弄了個專線巴士,生意就是不好。”這些經驗都奠定了Esprit選擇最好的開店方式。
美式的理智
據Douglas後來的回憶,邢李並不專長於產品設計與市場推廣,但總能找到合適的人來進行公司治理。尤其在擁有Esprit更多股權後,邢為這一判斷提供佐證:“我自己是大股東,一定要保住股權價值,找有能力的人來管理。”
的確,掌管人事是邢作為集團主席的主要工作之一。鑑於Esprit逐漸成長為一家名副其實的跨國企業,來自不同國度的高階管理人員沒有因他們各異的文化在合作中形成障礙。在邢李那裡,文化背景並非他揀選人才的重要因素,他相信,即使同為中國人,也不會具有相同特質;另外,關於服裝的專業知識也不作為必要的標準。事實上,邢對高層管理人員的選擇非常細心:首先,能提出適當的問題,而非自己解答所有問題;第二,情緒穩定,為人客觀,給人凡事講道理之感;第三,須積極參與決策,若只有“聽命”心態,必非將才之選。
無疑,這些標準和邢李自己的處事方式頗有神似之處。和邢一樣,Esprit的管理層拒絕任何將事情複雜化的傾向,在一個日趨扁平化的管理構架內,因為權責明晰,Esprit的國際成員習慣在指定範疇內以最直接的途徑解決問題。
然而,在Esprit的成員看來,真正使邢李有別於所謂典型中國人之處在於他對下屬“懂得放權”,給予信任。在Esprit集團執行董事兼副主席Chhibber Surinder的記憶中,二十多年來,邢沒簽過支票。
當年,邢李從一家相當成功的德國紡織公司挖來Heinz JürgenKrogner-Kor-nalik主理歐洲業務,對邢來說,Heinz是使Esprit在歐洲市場表現強勁的另一張王牌:“我坐鎮香港,令他覺得有機會發展,在公司沒有人干預。”因為選擇的工作夥伴有著和自己相似的價值觀,邢將信任置於領導信條的首位。
如今,Heinz已接任邢成為Esprit的行政總裁。此前,有人提議將公司的管理框架略做調整,意使邢不至因職位的變動而陷入尷尬。此項建議沒有得到邢的支援,這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覺得這種做法“並沒有意思”。
編輯點評
邢李並不擅長產品設計與市場推廣,但卻總能找到合適的人來進行公司治理。這一切源於邢李很早就明白與人交往在自己工作中的重要性。邢李白手起家,是很多重要的人物在重要的時期幫助了他。創業有時好比一張網,你把它織得越好,它就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