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及其原因

  【論文關鍵詞】 語言研究方法 改進 原因 解釋力
  【論文摘要】 對過去的語言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語言研究方法的歷史和現狀,更重要的是,通過總結,可以更好地指導未來的語言研究。本文論述了漢語研究方法的改進與發展,並指出研究方法改進與發展的原因就在於彌補先前研究方法在解釋力上的不足。  
   
  20世紀是漢語語法學建立、成長和壯大的一個世紀,在這100年中,我們對漢語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與此同時,我們的語言研究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對過去的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語言研究方法的歷史和現狀,更重要的是,通過總結,可以更好地指導未來的語言研究,使21世紀的漢語語法學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1 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 
  總體來說,漢語語法研究方法是不斷跟隨國外的研究方法而發展的,可以說,漢語語法學是在不斷地借鑑國外語法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不斷髮展、不斷前進的。國外的傳統語法學、結構主義語法學、轉換生成語法學以及功能主義語法學等在漢語語法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 
  西方傳統語法學是最早影響漢語語法學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是在模仿西方傳統語法(拉丁語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第一部古漢語語法著作;20世紀20年代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也是在模仿西方傳統語法(英語語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語法著作;20年代的重要語法著作如陳承澤的《國文法草創》和金兆梓的《國文法之研究》,40年代的重要語法著作如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和高名凱的《漢語語法論》等,從整體上看都屬於傳統語法;50年代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也基本上還是在傳統語法的框架之內。 
  20世紀30年代,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開始傳入我國。陳望道的“根據功能、從配置求會同”的詞類觀點,方光燾的“廣義形態”的詞類觀點,陸志韋的“同形替代原則”的詞類觀點其實都是與美國描寫語言學的“分佈”理論是一脈相承的;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現代漢語語法講話》採用了層次分析法,這是直接運用結構主義方法來分析漢語語法的代表作;50年代的主賓語問題討論中,許多學者主張根據名詞的位置來確定主語和賓語;60年代,朱德熙的《說“的”》和《句結構》,這些都是運用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現代漢語語法的例子。 
  80年代初以來,轉換生成語法、系統功能語法、“格”語法、從屬關係語法、認知語法、話語篇章語法等陸續對漢語語法研究產生影響。這一時期,語法學界普遍認識到語法有“三個平面”,即句法、語義和語用,認識到對漢語單純進行句法平面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來研究語法,應該把句法、語義、語用結合起來。由於有了這樣的認識,語言學界在研究漢語語法時,除了繼續對語法現象進行句法描寫以外,也重視並加強了語義、語用方面的研究,如漢語語法結構的歧義研究、動詞和名詞的配價研究、動核結構和句模的研究、語義格或語義角色的研究、語義指向的研究、詞的語義特徵的研究、詞語的語義搭配的研究、漢語句子的主題和述題的研究、動詞述謂功能和名詞指稱功能的研究、篇章中的指代和照應的研究、句式的變換和相關句式語用差異的研究、句子的背景和焦點的研究、句子表述型別的研究等等。除此之外,還加強了對解釋語法現象的重視,80年代以前,漢語的語法研究偏重於描寫,80年代以後,由於受到國外語法理論強調對語法進行解釋的影響,漢語語法研究中也開始重視解釋了。在語法教學方面,也自覺運用了結構主義的語法分析方法,如詞類區分中的分佈分析法和句法結構分析中的層次分析法,國內學者都在積極地進行這這方面的實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語言研究方法的改進是與國外語法理論和研究方法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