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投資致富創業史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網路創業優勢的突顯,網路創業越來越受到當代年輕人的青睞。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這是一個發生在家鄉的創業故事。即將三十而立的黨晨飛在之前一直是一個保安,月入1200元;之後他回到家鄉選擇站上“風口”,開了一家淘寶店賣土特產品。此後六年他一步一個臺階,終於,等到了“風”。

  所有等到“風”的故事都是勵志的,黨晨飛更是,這股“風”給他“吹”來了寶馬車,還讓他在西安買了一套房。

  總有一個創業夢在心裡

  陝西富平,的家鄉,全國21個現代農業示範區改革與建設試點縣,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柿鄉”。

  黨晨飛從小生長在富平縣一個叫黨溝村的地方,吃著柿子長大,但從未想過因為柿子而致富。

  之前,黨晨飛和任何一個外出務工的鄉村青年沒有不同:沒有資金、沒有背景,看不到未來,但又時刻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發家致富,榮歸故里。用他自己的話說,“總有一個創業夢在心裡”。

  在福建莆田,做保安一個月1200多塊錢的工資只能餬口。當時,回鄉創業,門檻最低、看起來最可行的就是做電子商務。於是在回鄉之前,他選擇學點經驗,開始了三個月的“臥底”學習。

  在一家淘寶鞋店,每天早晨8點,黨晨飛就要開始幫助老闆幹活,列印訂單、包裝、送貨,“凌晨兩點還要起來給老闆的小孩餵奶”。

  這三個月的“短工”並沒有工資,沒有生活來源的他只能晚上在街邊靠騎摩的拉人掙錢。

  柿餅哥“賺大錢了”

  最初,把家鄉的柿子放到網上去賣的想法也只是試試看,“讓網友試吃”,沒想到反響出奇的好,“我感覺這個在網上肯定能做起來。”

  “我一個人身兼數職,客服、打包、裝運都得自己弄,身體雖然很累,但是心裡開心。”黨晨飛說。

  可由於不慎將0.25公斤的試吃重量標成2.5公斤,加上貼進去的運費,500個試吃名額讓他在賣柿餅的第一年就虧了近3萬元。但也不是沒有收穫,世界柿餅優生區——富平的柿餅在他的網店裡收穫了極好的口碑,客戶好評不斷,當年就賣出1噸。

  此後,柿餅的銷量突飛猛進,到的“雙11”,他接到的訂單多達1500餘張,售出柿餅3噸,併為另外一家規模更大的電商代加工柿餅50噸,全年網店銷售額突破900萬元。目前,黨晨飛年銷售柿餅已經超過300噸,遠銷海外,成為全國知名的“柿餅電商”。

  在網店的宣傳彩頁上,黨晨飛自稱“柿餅哥”,用“傳奇”兩個字形容自己的創業故事,但這些在鄰居和十里八村的鄉親眼裡,都抵不過一句“賺大錢了”的評價來的實在:過去兩年,他在西安買了房,開上了寶馬車。

  “網際網路+農特產品”改變鄉村

  黨晨飛網店銷售的農特產品,從最早的柿餅,已經擴大到土雞蛋、茶葉、花椒等

  因為柿餅是季節性產品,黨晨飛不能一年只賣一樣東西。他主導成立了合作社,像之前收購村民的柿子一樣,運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和村民合作,既解決村民農產品的銷售問題,也拓寬了自己網店的經營品種,土雞蛋、紅薯粉條、花椒、茶葉等土特產品,都開始出現在網店裡。

  “我們村是貧困村,想帶動鄉親一起賺錢致富。”黨晨飛說。很快,示範效應就在當地顯現出來。

  富平縣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局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黨晨飛的帶領下,所在村組的80戶中,從事網店營銷的已經達到30餘戶,主要以銷售地方農特產品與電子商務服務包裝為主。,該村年銷售額已達1000萬。

  截止3月底,富平縣共註冊電子商務企業近30戶,各類網店微店800餘戶。其中,各類網店約200餘戶,各類微店約600餘戶。,富平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預計達4億元。

  “極大解決了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民收入,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富平縣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局提供的資料稱。

  黨晨飛說,村裡的柿子年年豐收,但不一定每年都能賣到好價錢,因為傳統銷售方式中間環節太多,村民沒有議價能力。電子商務農特產品的模式,從根本上儘可能的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農民的收入就比以前上去了。

  勇敢的站上“風口”,讓傳統農特產品“觸網”,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青年的命運,也正重構著黨溝村和其傳統農業的未來。

  二

  現在有很多的人因為相同的原因結識相伴在一起,有著共同的理想,進行創業,

  “吃貨”瞄準市場空白髮力爆紅深大

  廖修宇所學的物理專業偏理論研究,但他並非學霸。大三期末考試前,一位朋友大快朵頤了小廖做的水果沙拉後意猶未盡地說:“你這個手藝應該拿去賣錢啊!”

  言者無心,一直想創業的廖修宇卻有了主意。“學校裡面有賣水果的店鋪,也有做水果沙拉的餐廳,但還沒有把水果沙拉送上門的服務,而且他們做的沙拉沒我做的好吃。”在此之前,小廖在學校開過餐館、幫人倒騰過衣服,還開過網店,“要麼是小打小鬧,要麼是給人打工。”他還在深圳大學一個名字非常“高大上”的學生創業實踐社團——“亞太學生企業家協會”當負責人,“其實創業的是少數,大部分人就是弄個分享會,拿著雷軍、馬雲什麼的故事過乾癮。”上個寒假,小廖拉來社團裡另外四個同為“吃貨”的學弟學妹,開始醞釀創業的“巨集圖偉業”。

  伴隨新學期開學,“水果甜心”招兵買馬正式上線。其實這個專案就是自建廚房和物流,通過微信推廣等網路銷售,讓兼職的大學生送貨員將一盒盒切好的水果或沙拉送到客戶手上。但沒想到服務一經推出很快在學校爆紅,到期中考試的時候,小廖儼然是手底下有上百號人的小老闆,月銷售額也已經高達五萬。

  靠“講故事”開啟科技園市場

  “佔領”校園後,小廖和他的小夥伴們盯上了深大旁邊“蛋糕”更大的科技園市場。

  “我們一開始不懂怎麼去俘獲那些白領客戶的心,”廖修宇說,“最開始我們採取派單、優惠等粗放的營銷方式,效果很不好。”出了學校,市場競爭就更激烈了,布點密集的百果園等企業也為客戶提供了現場選水果、切水果的服務。“我們的供應鏈不如他們、運營成本又高於他們。”

  於是,小廖團隊把自己溫情滿滿的創業故事印上傳單、發在微信公號上,“我告訴客戶我們是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對產品和快樂有極致的追求。”同時,為了實現差異化競爭,“水果甜心”轉型主打西式冷餐配送等多元服務。

  “他們最初是好奇,後來是感動,網際網路創業的故事極易在南山區科技園引起共鳴。”一位客戶在微信平臺的互動中告訴“水果甜心”的主頁君,“水果甜心”的創業故事讓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租住農民房、有朋友有激情的創業歷程,“我把你們的故事告訴我的員工和夥伴,現在他們不少人也成了‘水果甜心’的忠實粉絲。”“水果甜心”六月份在科技園的銷售資料已經突破五萬元,現在小廖整個團隊月銷售額高達十萬元。

  做生產快樂的“創二代”

  其實,廖修宇的父母是企業主,小廖是家中獨子,“他們一直希望我去繼承家裡的服裝公司,卻沒想到我走上和賣衣服南轅北轍的創業之路。”在這個與家族企業的經營範圍毫不搭界的商業領域,小廖“沒爹可拼”,本是可坐享其成“富二代”,卻成了地地道道的“創二代”。他告訴記者,他現在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賺到的錢自己一分不留,全部拿來進行下一輪投資。

  家裡對小廖的創業“不轉發、不評論、不點贊,也不遮蔽。”小廖說,“他們那輩人覺得我這是小孩過家家成不了大氣候,但另一方面也好奇我最後能折騰出什麼東西。”

  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小廖相信“體驗消費”和“粉絲經濟”,現在他們團隊的主要著力點是做線下活動。小廖認為,他的“員工”絕大多數是學生,“兼職也不光是為了掙錢,主要是圖一樂、認識朋友,”而他的客戶也都是新銳的年輕人,“我們會多策劃諸如吃貨分享會、單身派對之類的活動。因為我們如果僅僅立志於送外賣就沒什麼意思了,我們更希望為大家生產快樂和正能量。”

  現在創業賣產品要尋找更多的銷售渠道,而且微信營銷有著非常廣闊的資源,讓人們的盈利變得更記得豐富了,微信營銷,名符其實的好的產品銷售渠道。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