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攤創業致富故事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擺地攤賣口罩也能創業致富
華燈初上,大學生小夏在地上攤開一塊布,瞬間之後,琳琅滿目的包包便吸引了許多路人的駐足挑選。這是國慶長假中某日的黃昏,在雲南大學附近的文化巷等學生集中地,不少年輕人在這裡擺起了地攤,他們放棄出遊和休息的機會,趁機賺了“黃金週”裡的一小桶金。
事實上,這幫學生模樣的80後“小老闆”大多已大學畢業,受“形勢所迫”,他們放下身段開始“草根創業”,從擺地攤做起,為將來的自主創業積累實戰經驗。遊走在母校的周圍,這些被譽為“校漂一族”的年輕人,為夢想而日夜兼程。
白天實習晚上擺攤
路燈剛剛亮起,昆明某高校專科畢業生小夏便開始忙活起來。一邊在地上鋪貨品,一邊大聲地吆喝,“看看嘛,有沒有喜歡的帶一個。”小夏介紹,別看是地攤,但包包的擺放也是很有講究的,包括顏色、大小等排列都有規律。
事實上,小夏已在一個公司找到一份實習崗位,然而,實習補貼微乎其微,所以她決定晚上繼續練攤。小夏今年剛畢業,但已是這一片區公認的“老資格”之一。從大二開始,就用生活費裡省下的400塊錢進來第一批貨,從沒學過做生意的小夏從此便開始了擺地攤生涯,近兩年的時間下來,認識了不少的攤主,還建立了一個 “地攤抗爭聯盟”的QQ群,意為與命運和現實進行抗爭。
說到這兩年的練攤經歷,小夏侃侃而談。“雖然遇到了不少困難,卻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為將來的自主創業做了一些準備。”小夏說,自己剛走出校門不久,所以賣東西都是憑良心喊實價,不會欺騙同學。不過,比賣不了好價錢更讓小夏擔心的是款式更新跟不上或者換季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壓貨而導致資金無法週轉。
小夏說,擺地攤這麼久,認識了不少好朋友,大家在共同的拼搏中也相互扶持、相互進步,銷售技巧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這兩年地攤沒白擺,今後,等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就選擇一家好的店面實現更大的創業。”
20多條圍巾搭在胳膊上賣
做過家教、賣過電腦、促銷過飲料還當過業餘模特,大專畢業一年來,男生億昕已經換過四五份工作了,最終還是選擇辭職以後和朋友合夥擺地攤創業。
億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個月1500塊的工資,以每年能漲薪100塊計算,買一套郊外戶型一般的兩室一廳的房子,也差不多要30萬元左右,再買一輛最普通的4萬元左右的車,也要不吃不喝15年以上才買得起,這還是得在房價固定不變並且買房買車不貸款的情況下。由於大學畢業生現在很多沒找到工作,競爭也比較激烈,自己也不想靠著死工資過一輩子。
自從一個多月前辭掉最後一份工作至今,億昕一直和同學合夥在母校周邊區域擺地攤賣圍巾,20多條圍巾全搭在胳膊上站著叫賣,在路燈下一站就是一晚上。和周圍的“前輩”一樣,為了賣出自己的貨品,同樣要賣力給顧客解說,有時候晚上回家嗓子都啞了。億昕坦言,自己不是“富二代”,畢業後想要養活自己,那找工作就是自己邁出的第一步,而擺地攤就算是自己的第二步,雖然這第二步的風險很大,但還是願意搏一搏。
“曾經考慮過申請畢業生5萬塊的創業貸款,但即使申請下來,想盤下一個鬧市區的店面也是遠遠不夠的,索性先擺地攤吧!”億昕甚至考慮過,如果創業貸款投資失敗,將來怎麼還債,難道用父母的養老金嗎?自己真不願意初進社會就揹著一身債,還是輕裝上陣好一點。
男生賣口罩賺第一桶金的創業故事
一陣聽不懂的語言傳到記者耳裡,循聲望去,是男生小朋正在向兩個越南留學生推銷自己的口罩。最後,兩位越南女生不僅每人買了一個口罩,還用越南語跟小朋道別。難道小朋也是越南人?記者瞭解到,之所以小朋能用越南語和越南人交流,得益於自己曾在越南境內協助爸爸發貨,在越南逗留期間,學會了不少越南語中的日常用語。
小朋說,跟著父親學本領期間,一個人扛過槽鋼、背過氧氣瓶、吃工地飯,雖然吃了很多苦,但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觀察市場,緊隨市場的步伐。於是,擺地攤成了小朋想獨自實踐的一個絕佳機會。
自從得知昆明出現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第二天起,小朋當即“轉向經營”,迅速批發了200個口罩,在文化巷片區叫賣,作為較早經營口罩生意的攤主,的確火了一小把。不過,由於後來賣口罩的人越來越多,小朋的生意開始悄然降溫。到記者採訪時,已經不太好賣了,當晚賣出的所有口罩只有賣給越南留學生的才各賺了5毛錢,其他基本上都是按進價處理,統一兩塊錢一個。“實在不行只有甩賣一部分了,因為過了這一陣,有可能就一個都賣不出去,這比虧本賣還慘。”面對即將有可能的處理,小朋顯得比較坦然,也許經歷過之前的歷練,這些小困難已經不在話下。
“做建築工程需要經營,擺一個地攤同樣需要經營,曾經學到的經驗可以用於地攤上,而脫離父親以後的實踐讓自己體會到的完全不一樣,因為全盤都要自己負責。 ”說這些話的時候,小朋的表情裡流露出超越同齡人的老道,他覺得現在的自己,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生活狀態,但依然是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並且正在逐步地證明,自己也能夠獨當一面。
2:擺攤女變身“水果大王”
當我們在大城市的超市裡徜徉於水果攤前挑選各式各樣的水果,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水果的供應商是一位普通女人成長起來的“水果大王”。20年前她只是擺小攤賣水果的農家小妹,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全國600多家大型超市的水果蔬菜供應商。她叫劉巖,2012年底在央視“三農創業致富榜樣頒獎盛典”上亮相,她的名字才為人所知。
1987年,劉巖23歲。她接手母親去世後留下的水果攤,在大連一個農貿市場開始賣水果創業。現在20多年過去了,農貿市場裡依然還有當初和劉巖一同創業的夥伴。在農貿市場擺水果攤時,劉巖就顯示了她的與眾不同。別人坐等顧客上門,劉巖是去主動尋找顧客。1990年,大連的高檔酒店對果盤的需要,讓劉巖看到一個機會。當時,她就跑遍大連所有酒店去推銷水果,這讓劉巖一年的收入,就比和她一起賣水果的姐妹們多了十幾倍。
她敢想敢幹。1996年熱播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其中第22集是講皇帝要吃荔浦芋頭的故事。當時很多北方人還不知芋頭是什麼東西,可電視劇播到25集的時候,劉巖已經跑到荔浦芋頭的產地廣西。電視劇還沒播完,劉巖就從廣西批發了一車荔浦芋頭趕回了大連。這一趟賺了4萬多元,還讓她引起了當地媒體的關注。
2000年,大連開張第一家國際大型超市。劉巖發現這種自助採購的消費方式一定是一個方向,她就第一個找到那家超市,要求為對方配送水果蔬菜。2002年冬天,聽說長春有一家大型外企超市即將開業,劉巖就馬上趕到長春。但供應商之間的惡性競爭,讓她半年賠掉了100多萬。她每天都在盤算著,怎樣才能結束這種被動的局面。2003年秋,聽說福建平和縣一個叫姚海龍的果農賣的蜜柚便宜,劉巖直接找到他,把50萬元打到了他的賬戶上。7天之內,200噸蜜柚包裝好運到了長春。
這200噸的蜜柚,成了結束惡性競爭的武器,也讓劉巖找到了發展方向。“去掉了中間什麼一手批發市場,二手批發市場的,這些都是利潤了。”2004年初,劉巖來到福建平和縣開發蜜柚種植基地,與當地農民簽了長期的包銷訂單。每年種蜜柚需要的化肥、農藥等開支由劉巖墊付;蜜柚熟了,由姚海龍組織經紀人負責收購。這種合作方式,在日後被劉巖複製到桔子、香梨、臍橙和蘋果等全國22個水果產地。幾年後,劉巖在全國28個城市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
從一平方米的水果攤起家,到員工1500多人,年銷售額6.9億元的企業家,劉巖說:“我看到的都是機會,每一步我腳下踩的都是黃金,幹什麼都有賺錢的機會。”
3:私家車擺地攤是一個創業致富的不錯選擇
記者剛走近轎車,穿著羽絨服的商販就問起來,“要買鞋嗎?”記者打趣說:“你這轎車上擺地攤,可太‘有才’了,100米外都能看得見,很醒目。”商販呵呵笑了起來。他自稱姓楊,河南人,以前在廣東東莞做鞋子生意,車子掛東莞牌照,是他自己的。
為何開著私家車出來擺地攤?生活所迫啊,老楊說,這些鞋都是東莞產的高仿運動鞋,價格不貴,也就100多元一雙。東莞生意不好做,就到寧波來碰碰運氣。正好他自己有車,就利用起來,到處在寧波城郊各地“遊擊”擺攤。
“市區沒地方讓我擺攤啊,城管管得嚴,我只能開車到郊區來了。”老楊說,他也知道市區人多商機大,但不讓擺攤沒辦法。倒是這條路每天來往的人挺多,他就過來擺攤了。
老楊自稱一天下來能賣出十幾雙鞋。就在記者和老楊說話間,有好幾個路人湊了過來,雖說沒人掏錢買鞋,但大家對老楊這個轎車擺攤的創意還是讚不絕口。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看來私家車擺地攤也是一個創業致富的不錯選擇。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