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電流所流經的路徑即電路,那麼你知道嗎?小編在此整理了電流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電流形成的原因

  ***1***電荷的定向移動產生電流,不論是正電荷***陽離子,半導體中的空穴***還是負電荷***陰離子,電子***。導電的是金屬或者半導體器件的話原子是不會發生化學變化的,因為失去了的電子還會從別的地方補回來。 但是如果導電的是離子,那麼離子在電極處是會電離成原子而附著在電極上的,發生化學變化。

  ***2***正電荷也會移動的,最容易想象的就是陽離子,在導電溶液中移動。規定正電荷移動方向為電流方向是因為方便,如計算的時候你把負電荷代入計算就得到負值,可知電流方向是與負電荷移動方向是反向的。

  ***3***電池提供電壓,這點沒有疑問。在電源電壓之下,導體內產生電場,電荷在電場的作用下移動,形成電流。但是電流要持續,那麼電池必須提供電子,否則導線內的電子都跑光了!但是導線中的電子又跑到哪裡去了呢?毫無疑問跑到電源去了。所以電子從電源跑出來又跑回到電源去,電路斷開後導線不帶電,可見導線的電子沒加沒減,那麼電池的電子也必然沒多沒少。所以電池不提供電子不消耗電子。電池只提供電壓。

  電流的磁效應簡介

  長期以來,磁現象與電現象是被分別進行研究的,特別是吉爾伯特對磁現象與電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對比後斷言電與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沒有什麼一致性。之後,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電與磁沒有什麼聯絡,連庫侖也曾斷言,電與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體,它們不可能相互作用或轉化。但是電與磁是否有一定的聯絡的疑問一直縈繞在一些有志探索的科學家的心頭。

  奧斯特的發現轟動了整個歐洲,對法國學術界的震動尤大,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果在瑞士聽到了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訊息,十分敏銳地感到這一成果的重要性,隨即於1820年9月初從瑞士趕回法國。9月11日即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奧斯特的這一最新發現,他詳細地向科學院的同事們描述了電流磁效應的實驗。阿拉果的報告,在法國科學家中引起了很大反響。當時,以科學上極為敏感、最能接受他人成果而著稱的安培***A.M.Ampere,1775-1836***對此作出了異乎尋常的反應,他於第二天就重複了奧斯特的實驗,並加以發展,在一週內於9月18日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第一篇論文,闡述了他重複做的電流對磁針的實驗,並提出了圓形電流產生磁性的可能性。安培在這個實驗中發現磁針轉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係服從右手定則,即是後人稱它為“安培右手定則”。

  電流的熱效應簡介

  電流通過導體時會產生熱量,這叫做電流的熱效應,而電熱器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來加熱的裝置,電爐、電烙鐵、電熨斗、電飯鍋、電烤爐等都是常見電熱器。電熱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發熱體,發熱體是由電阻率大,熔點高的電阻絲繞在絕緣材料上製成。

  焦耳定律規定:電流通過導體所產生的熱量和導體的電阻成正比,和通過導體的電流的平方成正比,和通電時間成正比。該定律是英國科學家焦耳於1841年發現的。焦耳定律是一個實驗定律,它可以對任何導體來適用,範圍很廣,所有的電路都能使用。遇到電流熱效應的問題時,例如要計算電流通過某一電路時放出熱量;比較某段電路或導體放出熱量的多少,即從電流熱效應角度考慮對電路的要求時,都可以使用焦耳定律。

  從焦耳定律公式可知,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強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若電流做的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即W=UIt。根據歐姆定律,有W=I²Rt。

  需要說明的是W=***U^2/R***t是從歐姆定律推匯出來的,只能在電流所做功將電能全部轉化為熱能的條件下才成立***純電阻電路***。例如對電爐、電烙鐵這類用電器,這兩公式和焦耳定律才是等效的。

  使用焦耳定律公式進行計算時,公式中的各物理量要對應於同一導體或同一段電路,與歐姆定律使用時的對應關係相同。當題目中出現幾個物理量時,應將它們加上角碼,以示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