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經歷故事真實勵志正能量

  從沒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於向荊棘叢生處邁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創業經歷故事。

  創業經歷故事1:80後陝西小夥,用一顆獼猴桃走上電商創業路

  李怡鵬,生於1988年,2012年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一家國企工作。他從最普通的基層職員做起,由於業績表現出色,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被公司外派到山西做了大區經理。

  2014年8月份,由於家裡的獼猴桃成熟需要人手進行採摘,孝順的李怡鵬特地向公司請了年假回家幫父母忙。然而,家裡的獼猴桃採摘好了,怎麼賣出去卻成了擺在一家人面前的大難題。

  “眉縣被稱為‘中國獼猴桃之鄉’,世界獼猴桃的原產地。”眉縣當地人李怡鵬介紹,眉縣有35萬畝耕地,其中30萬畝耕地種的都是獼猴桃樹。“別看眉縣獼猴桃的品質絲毫不輸紐西蘭的獼猴桃,不過,每到桃子的‘大年’,外地客商就會向果農壓價,果賤傷農現象不時發生。”

  2014年,正趕上當地獼猴桃的“大年”,在大城市工作多年的李怡鵬深切感受到通過電商渠道銷售農產品的切實可行。因此,在當年獼猴桃的銷售季,他通過微信朋友圈售賣自家產的獼猴桃,不到兩天,就賣了4000斤紅心獼猴桃,純利潤有2萬元。

  “因為在國企工作時我本身做的就是銷售工作,在深圳時也和熟悉的朋友學習過一些電商運營方面的知識,因此,第一次通過電商途徑售賣獼猴桃,取得了小小成功。”

  這次成功也增強了李怡鵬返鄉創業的決心。多年離家在外,只能在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看望家中父母,家鄉這麼多好的農產品沒法以合理的價格賣出去,這一切,促使李怡鵬在2014年辭職,放棄年薪十多萬的國企高薪穩定工作,毅然回鄉創業。

  在當年的9月份,他與朋友合夥在淘寶上開了兩家店,依託眉縣當地發展獼猴桃產業的優勢,銷售本地產的獼猴桃、櫻桃、油桃等水果以及核桃、土雞蛋、蜂蜜等本地農產品。在每年當地水果銷售的旺季,一天平均可以接到4000~5000個單子,客戶多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的消費者。

  從深圳辭職回家後,為了幫助家鄉果農更好地銷售當地主打水果獼猴桃,提前解決獼猴桃的銷售難題,李怡鵬和合夥人一起通過市場考察,在去年3月份,打出了認領獼猴桃樹的概念。

  “我看過很多新農人通過電商渠道提前預售水果,就想著那能不能也預售獼猴桃樹,讓想感受果子生長過程的消費者通過認領獼猴桃樹,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創意想好後,他的這條認領一顆獼猴桃樹的微店資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轉發量過千,十多棵徐香獼猴桃被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顧客認領。一位北京顧客一次認領了三棵5年樹齡的獼猴桃。

  李怡鵬介紹,獼猴桃2月發芽,3月長葉,4月開花,5月人工疏果,6~7月結果,8月漸次成熟。他在當年的3月份釋出了認購資訊,共有3種樹齡的獼猴桃投放到了市場,且每種樹齡的價格不一樣——3年生獼猴桃300元/棵,5年生獼猴桃450元/棵,7年生獼猴桃550元/棵。按照5年生獼猴桃穩定結果40斤計算,每斤獼猴桃價格在11元左右,比市場上均價9元的獼猴桃貴兩元。每位認領顧客都要簽訂協議,提前預付 500元到 1000元不等的認領金,被認領的果樹經過雙方確認後掛牌。

  “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李怡鵬看來,和普通農民相比,新農人的適時出現賦予了農產品新的機遇,“我們擅長做的就是充分挖掘初級農產品更高的價值,用情感賦予它附加值。”

  在果樹開花、結果、成熟的過程中,銷售方會在每週通過微信的方式,把認領果樹的剪枝、澆水、除蟲等圖片和視訊傳送給顧客,顧客通過網路可以隨時瞭解果樹的長勢。認領了3棵果樹的北京顧客在反饋評價中說:“雖然我不能親手種植,但看著獼猴桃從種到收的過程卻是有意義的。”

  吃軟不吃硬,這顆梨子有點“萌”

  去年預售獼猴桃樹活動的成功使這個年輕的80後小夥成為了眉縣當地遠近聞名的“電商達人”,這也給他今年在電商市場上推廣“冰淇梨”埋下了伏筆。

  就在今年的6月份,李怡鵬的一位朋友賀元偉辭職回到家鄉陝西渭南澄城縣創業。6月份,正是當地特色水果紅啤梨的成熟季節。紅啤梨原產自美國,表皮青紅色,外形十分乖巧可愛,類似葫蘆形,雖然有一定的硬度,但汁多味甜,口感細膩。近些年,通過國內果農的引進,紅啤梨主要在河南靈寶、陝西渭南等地種植。

  然而,由於產品小眾,普通果農不懂如何向市場進行營銷推廣,“今年紅啤梨成熟後,由於整體種植面積過大,但來這邊收購梨子的客商少,有不少果農都準備把自家的梨樹砍掉。”賀元偉感到非常可惜。

  7月初,賀元偉聯絡上老友李怡鵬,希望他能夠通過新興的電商渠道幫忙銷售家鄉特產紅啤梨,李怡鵬欣然應允。在賀元偉的牽線下,李怡鵬與澄城縣當地十多戶果農簽訂合同,以高於市場均價每斤3塊錢的價格收購果農種植的紅啤梨。

  在紅啤梨的挑選上,李怡鵬堅持果子必須是60釐米的果徑,且果皮表面有疤痕、不光滑的果子都要剔除掉。“不過,果農給到的梨子不一定都能完全符合我們的標準。”因此,李怡鵬堅持,在梨子入庫冷藏前,聘請人員進行二次分揀。

  由於紅啤梨在剛採摘後果肉緊實、質地較硬,如果直接發貨運送,會影響消費者的品嚐體驗。因此,在7月3號從渭南當地裝了三車紅啤梨並進行二次分揀完畢後,李怡鵬先將梨子入冷庫冷藏7天,以便讓紅啤梨得到充分糖化,使質地變得更軟。

  而在梨子入庫冷藏的7天時間中,李怡鵬也沒有閒著,他找到曾和他有過良好合作經驗的一家電商公司的品牌策劃專員,針對紅啤梨的外觀、口感、特性進行了一系列包裝策劃。

  “紅啤梨在果實較硬的時候口感不能達到最佳,不過在冷藏一段時間後,果實會酥軟、且汁水多。”針對紅啤梨的這一特性,李怡鵬想到了一個“大膽”的吃法嘗試——既然椰子可以插著吸管喝,那紅啤梨為什麼就不能也如此呢?

  說做就做,在試驗過後,李怡鵬覺得和平常的吃梨方法不同,吸食的吃法可以讓消費者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梨子的自然清甜。“這種吃法不同以往,為了使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形成記憶點,在產品的紙盒外包裝上,我們打出了‘吃軟不吃硬’的字樣”,李怡鵬介紹,他還在產品紙盒內部放了一張卡通圖案的說明書,在上面詳細向消費者講解紅啤梨的吃法——梨子要捏軟了以後插著吸管直接吸食。

  紅啤梨怎麼吃的問題解決了,不過產品在市面上推廣,有一個好名字也是成功的一大關鍵。“我當時想著就叫冰激凌梨,不過,一時口誤,說成了冰淇梨。”然而,這個“口誤”卻得到了整個策劃團隊的一致肯定。“他們覺得這個名字比生硬的紅啤梨更可愛,又突出了梨子甜軟、汁多的特點。”後來,策劃團隊還設計了產品的卡通形象,一個有著兩顆大板牙,帶著墨鏡、咧嘴大笑“萌萌的”冰淇梨。

  一切準備就緒後,7天過後,每箱12顆、售價48元的10000箱冰淇梨通過李怡鵬的淘寶店和微店銷往全國各地。

  做農產品上行,不忘反哺鄉親

  別看李怡鵬現在的農特產品電商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平均每年網店的銷售額能過千萬,不過,他介紹,在2014年下半年剛剛回鄉創業的初期,眉縣當地的電商氛圍還不是十分濃厚。

  “當時包括我父母在內的一幫人都覺得我特別想不開。”讓李父李母想不明白的是,學歷不差、在大城市有光鮮體面高薪工作的兒子,為什麼非要憋著一股勁,像他們一樣扛起鋤頭做了農民。

  “我總覺得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很枯燥,”對於李怡鵬來說,他渴求通過自己的奮鬥闖出一片事業。“在大城市工作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農村和城市之間存在的差距。”李怡鵬舉例,在2014年的時候,眉縣當地的快遞要想寄到江浙滬,每斤的郵費還是20~30元。當地農民很少有通過電商途徑售賣農特產品的想法,“不僅上行做不起來,就連普通的在網上買東西,大家都覺得不靠譜。”

  這一切催生了李怡鵬想創辦一個公益性質電商培訓班的想法。2014年,他註冊了寶雞德信電子商務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信***,在平常網店不忙的時候就會組織眉縣當地有想法從事電子商務的人員進行免費培訓。從基礎的開店、裝修、單量破零著手,兩年多時間,已免費培訓1000多人次,經過培訓後的學員開店率目前已達20%。

  53歲的老段雖然接觸電腦時間不長,但從他口中卻能聽到“金鑽”、“聚划算”等電商“專有名詞”。去年5月份,在德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後,老段專營眉縣當地青皮核桃、獼猴桃等農特產品的網店開張。如今,老段的網店已經有了“三顆星”。

  像老段一樣的學員其實還有很多,對於李怡鵬來說,雖然公益性質的培訓沒讓他賺到眼前的小錢,而且有的時候還得搭上自己的時間精力去授課,但是,他覺得,這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很值得的。

  在李怡鵬看來,一個完整電商生態的形成對於當地的電商產業經濟推動作用巨大,但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個培育的過程。“現在我覺得自己的有些網店運營思路不是很清晰,怕給學員們講錯,從今年開始,我聘請了杭州的電商培訓講師不定期來眉縣當地講課。”

  返鄉創業的近三年時間來,他親眼見證了眉縣電商產業的從無到有。“從去年開始,我們每斤快遞費就降到了5元。”李怡鵬很欣喜看到農村淘寶等電商平臺在眉縣當地的落地,也能從父母的微笑中感知到他們對自己態度的轉變與支援。

  “現在,就連70多歲的老大媽都知道網上的東西很便宜。眉縣越來越多的果農也開始在電商渠道上銷售水果和農特產品。”李怡鵬說,他深知做農產品上行這條路的艱辛。雖然時至今日,他的網店體量還沒有達到他的預期,不過,當說到未來時,小夥子的眼中依然充滿了信心:“一步步腳踏實地走,總能走到目的地。”

  創業經歷故事2:大四男生創業賣串串香 開業25天收入近兩萬

  “每天都從早忙到晚,原本急性子的我,現在也淡定了許多。”創業發起人胡兆江說,創業前,他沒洗過碗,菜也不會炒,家務能力很差。如今,他已經成了小店的大廚,幾個月時間,已練得一手好刀功,宮保雞丁等家常菜都不在話下。

  導火索

  失戀激勵小夥兒發奮創業

  胡兆江,今年21歲,與譚超都是文理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大四學生。鮮武臣,是胡兆江發小,剛剛從四川一高校化工專業畢業。

  說起創業的初衷,小胡臉上露出了靦腆的笑容。小胡說,今年暑假,與他相戀5年的初戀女友提出分手,讓他一度情緒低落,整日失眠,對未來失去信心。

  “我總結了分手的原因,自己身上的確有很多不足之處。”小胡說,失戀讓他想在臨近畢業時做點什麼,用行動充實自己的大四生活。

  去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699萬,被稱為最難就業年。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727萬,又增加了28萬,可謂“更難就業年”。

  小胡說,如果按照最初打算,胡兆江大學畢業後將會成為一名中學微機老師或者在大型企事業單位維護網路,就業競爭有點激烈。小胡覺得與其和大家競爭就業崗位,不如用創業應對“更難就業年”。

  堅持

  軟磨硬泡終於說動家長注資

  7月初,胡兆江把創業想法告訴譚超後,兩人當天便開始調查市場。

  “最初想開網店,但不知道賣啥。想賣早餐,問了問,加盟費太高。想賣鴨脖,調查下來,永川市場基本飽和。”譚超說,當天,他和胡兆江在文理學院外走東串西,不知不覺走到了不遠處的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發現該校附近還沒有一家串串香,便著手準備資金,外出學技術。

  “當天,我給老媽打電話,最初她覺得好不容易供出個大學生,有點心理不平衡。”胡兆江說,經過他的軟磨硬泡,終於說動了心軟的媽媽。最終,媽媽同意資助2萬餘元全力支援胡兆江創業。

  接下來,胡兆江還把發小鮮武臣拉入夥,三人合夥開始創業。

  “兩個人創業的話,週轉資金有點吃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凡事好商量。”胡兆江說。

  艱苦

  忙到凌晨一兩點到閣樓打地鋪

  譚超說,從萌發創業想法,到找店面,直到串串香店面開張,只花了不到一個月。

  7月初,胡兆江在網上找到一家重慶有經驗的火鍋店,當天便坐車去重慶主城學習調製串串香鍋底的技術。

  “白天,我們一邊調製鍋底,一邊放食材自己品嚐。到了晚上,我們幾個人在環境惡劣的宿舍擠著睡。”胡兆江說,沒過幾天,他和譚超的臉上就起了痘痘。

  胡兆江說,最近生意很紅火,僅上週日營業收入就有1500元,也算是苦盡甘來。

  到了週末,三個人經常要忙到凌晨一兩點,胡兆江和鮮武臣乾脆在店裡閣樓上打起地鋪,累了倒頭就睡。此外,他們還僱了位大學生,幫忙打理生意。

  “這兩個月來,我原本急躁的性格淡定了許多,也開始主動去刷碗,做家務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長進。”胡兆江說。

  如今,胡兆江的串串香“三把火”開張才25天,營業收入就近兩萬元。“預計一年時間就可收回成本。”胡兆江開心地說。

  文理學院大四男生胡兆江和朋友合夥開串串店,學會了不少家務事

  昨晚8點多鐘,胡兆江在自己店裡忙前跑後,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

  創業經歷故事3:腦癱青年創業種葡萄遭遇滯銷 網友三天全買光

  27歲的周偉是一名腦癱青年,雖然直到20歲才會走路,但他一心想靠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於是創業種植了8畝葡萄。但今年時晴時雨的天氣,讓葡萄滯銷,沒有商販上門採摘收購,大量葡萄爛掉,他擔心自己一年的心血打了水漂,更擔心妹妹的大學學費。

  幸運的是,得到葡萄滯銷的訊息後,璧山區殘疾人聯合會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幫忙找銷路,結果周偉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許多市民,大家發起愛心接力買葡萄行動,三天內將周偉家滯銷的葡萄一買而空。

  他想憑自己的努力過日子

  27歲的周偉由於從小患有腦癱,二級肢體殘疾,右半邊身子完全不聽使喚,小時候沒讀過一天書,直到20歲才學會拄著柺棍勉強走路。由於家境貧寒,周偉住在婆婆爺爺家裡,父母長期在外打工養家。

  24歲那年,周偉做出一個決定,要把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荒廢的8畝葡萄園重新搞起來。“父親體弱多病,婆婆爺爺都70多歲了,我想靠自己的雙手,為這個家做點什麼。”周偉說。

  對於周偉而言,他選擇的這條路是異常辛苦的。雖然8畝葡萄園面積不大,由於身體殘疾,他有時候會請一兩個村民幫忙打理葡萄園,但不少事情還是得他自己動手。

  對於一個拄著柺棍行走都很困難的腦癱患者來說,還要參加勞動,確實非常艱難,他每天要把葡萄園巡視一遍,就得走上近兩個小時,還經常摔跤。

  由於行動遲緩,每天早上6點多鐘,周偉就得來到葡萄園裡,中午頂著烈日勞動,下午5點才回到家中。到了晚上,又得來園裡守夜防盜,睡在悶熱難耐的鐵皮棚子裡,只有一條從小養大的黑狗陪著他。

  出於對周偉的同情,不少鄉親要來給他送送飯,幫幫忙,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周偉說:“我雖然沒讀過書,但也聽過‘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我知道大家是好心,但我還是想憑自己的努力過日子。”

  時晴時雨致大量葡萄爛掉

  由於缺乏勞動力,周偉的葡萄園以往採取的銷售策略都是讓收購的商販上門採購,價格比其他果園要低一些。去年和前年,由於行情好,來村裡採購的販子多,周偉的葡萄基本上全都賣出去了,除去成本還小賺了一筆。這讓他非常高興,終於不再是家庭的拖累了。

  但今年由於雨水多,下幾天雨後,又晴兩天,不斷的雨水和暴晒,讓大量的葡萄品相不是很好,收購的販子也少了,葡萄的銷售形勢較差,不少葡萄掛在枝頭眼睜睜看著爛掉。

  村裡不少種植葡萄的果農們選擇自行將葡萄運出進城銷售,但周偉行動不便,不要說進城,光采摘下來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為了賣葡萄,我聯絡了不少葡萄販子,想喊他們進來收,但大多拒絕了。”周偉無奈地說,今年自己一共種了4畝蜜莉葡萄,2畝夏黑葡萄,2畝巨玫瑰葡萄。只有巨玫瑰因為產量較少差不多全賣掉了,8000多斤蜜莉葡萄只賣出去一半,爛了2000多斤,還有1000多斤要是賣不出,過不了幾天也得爛掉。

  “現在夏黑也進入成熟期,產量大概在2000斤左右,我的葡萄不僅果實飽滿、汁液豐富、香甜可口,價格還比外面便宜一半,更是天然無公害,要是賣不出去,最多兩個星期,這2000斤夏黑也得爛掉。”周偉無奈地說,“妹妹今年考上了大學,本來還想把葡萄賣了給她湊學費,但現在,哎……”

  “歡迎大家能夠來幫忙買點葡萄,實在是沒辦法了。蜜莉每斤2塊5,夏黑每斤10塊,都很便宜的。”周偉說。而市場上,夏黑一般價格都在每斤20元左右,周偉為了及時開啟銷路,只得半價銷售。

  2000斤葡萄被愛心人士買光

  正在周偉一籌莫展時,殘疾人的孃家出現了。唐萍是璧山區殘聯的工作人員,7月22日上午,她從朋友那裡得知周偉的情況後,很為其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於是專程驅車趕到周偉的葡萄園瞭解情況,幫周偉尋找對策。

  但自己手上又沒有銷售葡萄的渠道,怎麼幫助周偉開啟銷路呢?回到家後,唐萍決定向網路上的朋友求助。於是,她在朋友圈裡寫下了如下的文字:小夥子叫周偉,腦癱。父母外出打工,和年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不甘心靠別人生活,自己種植葡萄。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一人一狗住在臨時搭建的小屋裡。身體不便,銷路成了孩子最大的心病,如果你想幫助他脫困,請買一斤他的葡萄……並配上了周偉在葡萄園艱苦勞作的圖片。同時為了證實事情是真實可信的,她在微信上留下了自己的工作單位和私人電話,以便方便大家核實。

  發完朋友圈,唐萍依然沉浸在傷感之中時,意外發生了……當天晚上6:00時,周偉的電話成了熱線,一直響個不停,全部是預訂葡萄的。

  原來唐萍的微信在朋友圈內引起大家的極大關注,紛紛自動轉發,引起越來越多的市民關注,不少人打來電話預定愛心葡萄。“全部預訂完了,搞不贏了,搞不贏了……”電話中,周偉重複著這句話,他說最大一筆訂單一下就預訂了600多斤,是一位來自重慶主城的愛心人士下的單。而後來有許多打來電話的已經沒有葡萄可以採摘了。

  “大家基本上都準備雙休日前來採摘,也有心急的朋友下午就來園採摘了。”結果在週末兩天時間內,近一百臺自駕車先後來到了周偉的果園,大家看到周偉行動不便,全部自己頂著酷暑到果園採摘,周偉唯一做的就是坐在院子裡,稱重,收錢。

  妹妹的大學學費有著落了

  周偉說,果園的葡萄已經全部銷售一空,讓他苦惱的銷售問題已經迎刃而解,總計收入2萬多元,除去成本,今年還有幾千元的利潤,妹妹的學費也終於有了著落。

  “這都全靠殘聯和自駕車好心人的幫忙。”雖然今年成功脫困,他說,並不準備盲目擴大面積。有了今年的經驗,明年自己將提前聯絡好銷路,避免類似大量葡萄白白爛掉的事故發生。

  周偉說,感謝所有的好心人,祝福大家,他一定更加努力的生活,用自己的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

  
創業經歷故事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