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論文

  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策略

  摘要:教師的天職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並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高等院校總體建設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師大多並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他們經驗匱乏、知識面窄,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顯。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校園內普遍流傳一句話:“就業難,難於上青天”,自己十幾年的拼搏刻苦,父母節衣縮食的供養,到頭來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莘莘學子在就業的關卡上顯得尤為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型別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更不知道在複雜的職場上如何應對自如。他們往往害怕競爭,逃避就業,認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嚴重缺乏自信,或將希望寄託於父母和老師,缺乏推薦自己的勇氣和決心。更有甚者,幾次求職失敗後,便產生抑鬱、厭世等情緒,甚至逐漸演化為心理障礙。

  1人際上的無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會關係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和他人交往與溝通的大環境。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沒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和老師的諄諄教導,他們渴望有人能夠給自己帶來溫暖和家的感覺,但有些大學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識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個人主義觀念,在與人溝通時感到無力。他們很難與他人進行很好的相處,身邊缺少知心朋友,對他人不信任,不願意讓別人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很羨慕人際關係良好的同學。長此以往,情感的糾結和孤獨會衍生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大學生脫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長老師的約束,他們都以自己對美的理解來裝飾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學身材略顯肥胖、面容不夠俊俏;有些男同學個子矮小、穿著落後土氣。他們往往會產生自卑的心理狀態,可能別人無心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他們都會認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議論自己的缺點,長時間用這樣的心態來思考問題如果不加以疏導就會變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學生健康心理對策

  大學生是新時代下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導力量,他們的心理素質如何不僅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更關乎國家未來發展的潛力和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學校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學校的教育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須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擺在工作重點之列。

  3.1發揮課堂教育主陣地

  我國大部分高校僅給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學知識教學,並未在全校內廣泛開展心理學大講堂,偶爾的選修課也不能使學生對心理學知識有實質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調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開展心理學課程對於現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統全面的學習心理學基本知識,使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動態,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調節不良情緒,促進自身健康心理素養的形成。

  3.2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

  大學生身處社會和校園之間,對社會上的負面現象不理解、不認同,對校園生活又感到無聊和懈怠,性格內向又不願與人訴說,積壓到一定程度,心理就會產生一些問題。醫院的心理諮詢科室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壓力,彷彿自己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醫生來解救和醫治。而高校內的心理諮詢師會給學生親切感,在自由地聊天過程中將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傾訴出來,達到釋放的作用。高校心理諮詢師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徵,有目的的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礙,強化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高校應聘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並按期組織培訓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諮詢室的利用價值。

  3.3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獨立的學科存在,但它與各個學科是融會貫通的。高校應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將其應用於其他學科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識,實現學科的雙贏和共惠。同時,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顯著、實施範圍廣、覆蓋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利用最為學生所接受的現代多媒體手段,通過校報、網站、論壇、板報欄以及頒發心理健康手冊等渠道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和基本的調適方法。

  3.4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一所學校的綜合實力不僅體現在教學效果、師資力量、知名度上,學校的文化實力更是一種無形資產,代表著學校的學風和辦學宗旨。高校應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定期舉辦學術文化節、大學生知識論壇、英語小品競賽等富有新時代氣息並能夠調動大學生積極性的課餘活動。大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既獲取了知識又鍛鍊了各項能力,在實踐中體驗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看到了前進路途中的希望與光明,緩解了焦慮、緊張、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狀態。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達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促進其健康心理的養成和完善。

  3.5強化教師心理健康意識

  教師的天職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並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高等院校總體建設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師大多並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他們經驗匱乏、知識面窄,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顯,因此,教師自身的學識和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對輔導員和授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在處理學生日常工作時,要明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困難以及心理狀態。輔導員在年級大會上不能只談學習,更要加大宣傳心理知識的力度,針對具體學生進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師心理出現問題和疾病,不僅會阻礙自身學術道路前進,也會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因此高校應大力培養一批專業知識硬、道德素質強、思想覺悟高的心理學教師骨幹力量。

  參考文獻

  1、大學生積極品質評價與心理健康教育相應模式研究李自維西南大學2009-04-01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柳忠琴東北師範大學2007-05-01

  範文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

  大學生已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群體,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工作的重點,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現階段研究的熱點,本文探討家庭因素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針對現狀制定更為翔實的對策。

  [關鍵詞]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響;對策

  一、心理健康的闡述

  一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夠確保自身各方面機能與周圍環境不發生衝突的前提下,個人心境發展到最佳的狀態。主要包括瞭如下幾點基本條件:***1***智力符合實際年齡。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動的前提條件,能夠確保人們在生活學習中保持較強的求知慾,並日常工作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智力積累生活工作經驗,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2***對自我意識有較為客觀的意識,一般來說,心理上的健康是對自身進行客觀評價的基本保證,如果一個人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通常會出現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對失衡等問題。***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穩定的情緒,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況下都能夠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滿足自身需求,對於一些突發性狀況和能力之外的問題也能以較為平穩的心態面對,基本能夠保證積極樂觀。

  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採用嚴厲懲罰的教養方式有可能會使孩子變得畏縮、膽怯、慣於逃避現實,甚至產生自卑、抑鬱或心理焦慮,也有可能產生愛說謊,對人不信任、有敵意的應對方式。父母長期的嚴厲形象,給孩子造成了情緒暴躁的影響,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父母過分保護會使孩子缺乏主見、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遇事優柔寡斷、缺乏決策力,並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孩子的自我意識,限制了他們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

  ***二***家庭收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從大學教育的角度來看,以學分制為基礎教育管理制度存在著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為收入偏低導致學生在學分上和其他學生存在差距,因為部分學科的學分不能帶來實際的學習效用,也不能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問題,這就使得貧困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陷入兩難的境地。而大學生作為社會當中知識儲備相對豐富的一個群體,他們自我期望值高,有強烈的成就慾望和自我價值認同感,這就使得貧困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傷害,甚至使部分學生在人際關係上出現抑鬱的危險傾向。當然,這種影響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學生因為出身的貧寒通過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堅韌的性格。

  ***三***家庭的戶籍型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沒有研究表明城市戶口的大學生比農村戶口的大學生的心理方面會產生更積極的作用。以廣州為例,部分當地的流動人口和非流動人口對於這一問題保持中立態度,而流動人口偏向本地的戶籍,而廣州當地人口則認為當地人口的健康狀況更為健康。因為和當地戶籍人口在生活環境上的差異會影響這部分群體對社會的支援態度。除此之外,流動人口通常還面臨著來自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當中的某些消極變化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流動人口的心理產生影響。但就大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可以選擇遷戶與不遷戶,如果遷戶,大家都會處於一個平臺,享受的學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說家庭戶籍型別不是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特殊家庭結構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單親家庭結構,主要是父母離異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種再婚家庭結構,是指父母離婚,然後其中的一方又重組而成的家庭;第三種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三種特殊家庭結構都會對大學生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會有孤獨感,缺少陪伴,從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活在社會上必須要有一定的認同,在家裡需要家庭的認同。獨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愛,做事情就會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這些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學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研究表明,通過對軍醫大學生的調查可以看出學歷高的父母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從事教師、公務員等穩定工作的職業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這就使得這部分學生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雖然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學課程,而學校的教育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之前的心理偏差進行部分修正和改進,目前受到父母職業和父母學歷影響而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大學生還是少數。

  三、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對策探討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談話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而這種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談話的方法關係緊密。這種交談並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在一個較為平等的環境中,和孩子進行和諧的交流。在交流時要把握好時機,確保孩子是處於一個情緒比較平穩的情況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對談話內容進行引導和鋪墊,然後選取一個孩子比較感興趣且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的話題作為談話主要內容,在交流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無論對錯都不要給予直接反駁,而是在他闡述完畢後自己以更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個相對更為成熟的觀點,讓孩子自己去判斷。通過這種交流方式進行交流能夠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談中對孩子以往犯過的錯誤加以訓斥,使孩子產生反感心理,甚至會使孩子牴觸這種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適當鼓勵孩子能夠讓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於將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更好交流。

  ***二***學校層面

  學校應以“營造美的環境,塑造美的教師,構建美的課堂,開展美的活動,培育美的花朵,收穫美的成果”為教育特色的建設思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全面發展、以美育人、培養特長”為理念,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重視藝術教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及時調整學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發展”是指讓每個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養特長”是指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兩者要全中有長,長中有全,以全促長,以長帶全。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響,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該科目教師的教學義務和責任,而是全員教學工作者的職責。

  ***三***社會層面

  社會環境相對於家庭環境來說雖然對學生的影響層面相對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環境會對學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顯的影響。社會的風氣、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傳媒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構成影響,影響形式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媒體如電視、網路、圖書等方面形式。在社會管理層面上,社會各界領導要以社會環境為基礎重視社會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門要加大力度對文化市場的綜合整治和管理,對文化產品市場中的不健康和反應社會負面因素的產品進行積極的剔除,避免這部分產品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造成影響。讓學生能認識到社會文化的主流,在大學心理“轉折期”過程中不至於發生偏差,使身心獲得全面健康發展。

  小結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勢在必行。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大力推進心理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形成能夠適應社會的健全人格。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社會上不同群體以及不同時代的價值觀並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認識到這點,要認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全體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中以身作則,教育引導好學生,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觀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全面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對策[J].新聞天地,2010***9***.

  [3]席偉光,安敏.父母教養方式和大學生情緒智力的關係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4]張立常,丁海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教書育人,2011***24***.

  [5]盧勤.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