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論文
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教學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受到家長、教師和心理衛生工作者的關注。據有關統計,大學生中“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病導致的退休學人數佔退休學總人數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趨勢”[1]。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對北京16所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因心理障礙休、退學的人數在休、退總人數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部分大學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病導致的休、退學人數佔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2]。研究表明,醫學生的主要問題以情緒障礙為主,主要表現為抑鬱和焦慮[3,4]。儘管政府和專業人員不斷呼籲給學生減負開展素質教育,但醫學生由於學科對知識要求嚴謹加之醫學生數量的增加以及即將面臨的就業壓力,使得這一群體的心理障礙發生率有增長的趨勢。尤其是護理專業大學生作為未來衛生護理技術人才隊伍的主體,不僅需要培養精湛的護理技能也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但由於護理專業學習枯燥的理論專業知識加之與其他院校交流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對缺少人文氣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導致抑鬱[5]。有研究證實,抑鬱症的發病因素不僅與生物因素有關,還與其社會心理因素有關[6]。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複雜,學業壓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家庭結構變化和貧富差距擴大也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調查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以及這些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
以隨機整群抽取某大學護理專業學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級170人,大二年級162人,大三年級149人,年齡16~24歲,家庭型別: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單親家庭35人7.2%,父母離異60人12.5%,重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採用SCL-90量表[9],以班級為單位對入選物件進行心理測評,SCL-90為自評調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編制1975包含9個因子,90個專案,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症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係以及生活習慣,通常評定近1周的情況。評定方法:分為5級評分0~4級,0無、1輕度、2中度、3相當重、4嚴重。在心理測評師的統一指導下由受試者自己評價。
2結果
2.1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
依據常模確定的因子分和嚴重等級標準,統計各類症狀發生率和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結果顯示:各種心理症狀發生率有較大差異抑鬱、焦慮、強迫、人際關係等問題相對較多26.30%,總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相當高21.65%,其中抑鬱為18.48%,焦慮為16.34%,強迫為9.27%,人際關係為7.72%。健康人數為78.35%。
2.2家庭型別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方差分析顯示:在不同家庭型別之間,抑鬱症狀、焦慮症狀和總分存在組間差異P<0.01,其他維度的組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進一步分析LSD發現:單親家庭、離異家庭或重組家庭子女多數維度得分高於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見表2。
2.3家庭經濟情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不同經濟狀況家庭之間,軀體化、抑鬱、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等因子均具有顯著性P<0.01,進一步分析LSD發現貧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總分和多因子分均高於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討論
3.1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
國內有關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針對護理專業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採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運用SCL-90調查量表,對在校的481名護理專業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心理健康者佔78.35%,21.65%的護理專業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輕度為12.48%,中度為5.82%,重度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為抑鬱、焦慮、強迫、人際關係。結果提示近78.35%的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是比較健康的,需要專業諮詢或治療的佔8.17%,有10.48%輕度的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可以經過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結果與中南大學近幾年對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現約有20%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經常感到抑鬱、焦慮的大學生分別佔20.7%、11.6%有相似之處[10]。與廣東省某醫學院校馬澤威研究抑鬱檢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這可能跟發達城市比較相對檢出率稍低。
3.2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調查了家庭型別、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相對於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單親、離異、重組家庭的子女心理問題較多Wang[12]等認為這類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試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有關,這些個體在追求高標準時更多是源於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個人追求;貧困家庭子女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問題多。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家庭結構、經濟狀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等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響。抑鬱在大學生中有較高的發生率,且社會上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不夠,一提到抑鬱症就使人聯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學生儘管出現了問題也不敢大膽地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怕招致輿論和偏見,導致病情逐漸加重[13]。藥物治療只考慮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鬱藥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應引起家庭與學校的重視,不僅要在生活上給予關心,精神上也要給予支援與理解,多組織大學生參加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和社交活動陶冶自己的情操,這樣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確對待[16]。
範文二:護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一、物件與方法
一物件
整群隨機抽樣H省四所醫學類高校護理學專業大一、大二學生,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漢族463人,少數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與統計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認知問卷》為了解護理專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認知情況,參考以往相關研究,自編心理健康認知問卷,共11個題目,如學校是否應開始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心理教育課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測量採用1966年由日本大學的心理諮詢專家與精神科醫生集體編制而成的《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的基本情況,如性別,年齡,住址,興趣愛好和入學動機等;第二部分為UPI問卷本身,採用是非式選擇,60個專案,4個為測偽題,肯定選擇的題記1分,否定選擇的題記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題,主要是瞭解被試的心理健康總體情況及心理諮詢與治療史等。
2統計分析。採用SPSS17.0軟體,建立資料庫並分析資料。
二、結果
一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情況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情況如表1所示。研究結果顯示,認為有必要開設心理教育課程的佔92.0%,有79.6%的護生認為本校的心理教育課程開設合理,82.1%的護生認可他們的心理教育課程老師,並且有87.5%的護生願意接受心理諮詢,73.9%的護生認為心理諮詢有效。對於“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是否更多”這一問題,有45.2%的被調查護生同意這一觀點,54.8%的被調查護生並不這麼認為。對於造成現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調查物件中,有48.9%的護生認為是大學生自身問題,33.0%的護生認為是我國的教育體制問題,8.8%的護生認為是家長的溺愛造成的,還有9.3%的護生認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見圖1。針對這一現象,有57.7%的護生認為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個人,20.0%的護生認為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學校,認為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國家的佔17.5%,還有4.8%的護生認為應該加強對家長的教育,
二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計算調查物件的UPI總分,最高分為52分,最低分為0分,平均得分為14.85分,見表2,基本分佈情況如圖3,其中大於等於25分的即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佔18.6%,在20分至25分之間的佔總調查人數的11%,小於20分佔調查人數的70.4%,
三、討論
一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的課程設定、心理健康教師認可度、心理諮詢的求助意願和心理諮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認同度。這說明,被調查物件對心理健康教育持積極和認可的態度,總體來看,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水平較高。但也有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識的瞭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認識不足,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重視。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識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心理健康意識相對較高的大學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對於研究中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不足,綜合反映了一個問題——心理健康意義。也就是說,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還不夠,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見。加上目前社會本身對心理諮詢與教育的認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會中存在很大的歧視,如“被精神病”等現象時常發生,導致了教師、學生和家長容易談“心”色變。
二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按照UPI的評價細則,總分大於等25分的被劃定為A類學生,這類學生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需要持續的進行心理諮詢,本次調查中這類學生比例接近20%。這一比例顯著高於一般類高校大學生UPI測試的比例。如劉雪珍等人對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A類學生比例僅為9.6%。總分在20-25分的被劃定為B類學生,這類學生沒有嚴重心理問題,可作為諮詢機構今後關注的物件。換而言之,這部分學生可能存在潛在的心理風險,本研究中約佔11%。總分小於20分的被劃定為C類學生,這部分學生被認為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中約佔70%。總體結果來看,在本研究中護理專業大學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問題接近30%,這說明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確實不容樂觀,這與以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如一項對護理專業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佔14.62%。
三對護理專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隨著社會對護理行業要求的不斷提高,醫患矛盾等現實問題給護理教育改革的帶來了新的挑戰,護理專業學生在學校教育和未來職業環境中的特殊性,如面臨高強度的學習、就業和工作壓力,面臨複雜的醫患關係,如何更好地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情緒調節等基本心理健康常識與技能已顯得尤為重要。總體來看,護理專業與其他醫學專業學生相比,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於全國青年常模,並且在某些方面也低於醫學專業學生。這些研究結果給目前護理高等教育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認知。心理健康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也決定著出現心理問題後心理求助的可能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廣泛通過心理健康課程、講座、網路等平臺,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澄清心理健康的誤區,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認知。其次,在護理專業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於護理工作本身也承擔著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而在護理專業課程設定中,目前多數高校僅有醫學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兩門課程,顯然不能滿足護理學生對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建議未來護理課程設定中,應增加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評估與諮詢等課程,使護理專業學生心理自我保健能力有顯著提升的同時,心理健康護理能力也有提升。再次,也可以在以下方面增強對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根據不同家庭背景、性別和地域等,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行導師心理健康負責制,開闢網上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