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作為人文類的傳統學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網路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分析

  摘要: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使更多新事物出現在人們生活中,例如網路語言。在資訊科技普遍應用的現今時代,其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並在為人們生活添加了不同樂趣的同時,對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人們應規範自身對網路語言的運用,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積極作用,推動我國漢語言文學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路語言;漢語言文學;發展;影響

  語言是人類生存發展中,為了更好的溝通而產生的一種交流工具,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網路時代的影響下,一種新興的語體逐漸出現,並被大量運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便是網路語言。雖然在某些方面,網路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也同樣帶來了新的活力,因此,人們應規範自身對網路語言的運用,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積極作用,推動我國漢語言文學健康發展。

  一、網路語言相關概述

  從廣義上講,網路語言主要包括網路媒體中被經常運用的描述性語言,或是IT領域的專業用語,其在語法結構、詞彙運用等方面與現代標準漢語言並沒有多大差別。而從狹義上講,網路語言則通常被認為是網民創造並普遍運用的一種新興語言。由於人們在網路構成的虛擬世界中,所表達情感的方式與現實不同,因此,很多人為了充分展現內心情感、便於交際,創造出了一些新奇、獨具內涵的詞彙、句子等,通過對英語、漢語中的詞彙進行改造,新增各種符號和數字,甚至運用一些錯字、病句,最終形成了這種便於網民交流、表達情感、提升輸入速度的網路語言。網路語言的風格和語體都與現代漢語不同,其便捷、新奇等特點也深受網民喜愛,目前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

  二、網路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影響

  ***一***網路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網路語言是語言中的新生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1]。而現代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需要不斷注入新生力量,才能夠在時代的變化中得以生存發展,網路語言的出現剛好為其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豐富了其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已經正式被漢語言文學引入其中的“黑客”、“MP3”等詞語,還有“非常男女”等語言用法。同時,網路語言中,英語詞彙、字母和數字都有了各自的新用法,例如數字諧音的運用,將“88”作為“拜拜”使用,以“1314”表達“一生一世”的意義,或是英語字母的運用,將“JJ”作為“姐姐”運用,將“GG”作為“哥哥”運用等,利用不同的數字和字母代替不同的事物,進一步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語言表達方式。網路語言的出現和運用,也使漢語言文學的表達更加生動化。例如在網路語言最開始出現時產生的符號表情“:***”,通過兩個普通的標點符號,便消除了人們通過冰冷機器溝通的冷漠感,使整段對話都鮮活起來,交流雙方彷彿能看見對方“微笑”的表情。這種符號表情能夠使人們清晰、明確的瞭解對方所要傳達的情感,與單純的文字表述相比,更能夠體現溝通中的人情味。網路語言的出現,更為人們的生活和漢語言文學表達添加了無限的樂趣,網民能夠將網路語言的運用作為一種休閒、輕鬆表達自我的方式,使語言表達更具趣味性和幽默性,以便從交流中獲得愉悅的感受。例如“囧”字的運用。“囧”字原義“光明”,在網路語言未出現之前,很少有人會用到這個漢字,網路語言出現以後,各種生僻字重新得到了運用,“囧”字也因其與人表情的相近而在網路上流行,並被賦予了“鬱悶、無奈”等新的含義,深受人們的喜愛,電影“人在囧途”便是運用這一漢字命名,有效增添了電影名字的趣味性。另外,網路語言的出現和運用,也使漢語言文學在表達上更為簡潔。有學者認為,作為資訊載體,語言文字必須具備簡明精約的品質[2]。現代人處於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語言簡潔是語言發展的重要要求,網路語言能夠突破運用的語句結構、表達方式,並充分運用數字、字母、諧音等代替過於複雜的表達方式,有效提升了文字的輸入和交流速度,滿足了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要求。例如用“你造嗎?”代替“你知道嗎?”、用“醬紫”代替“這樣子”、用“520”代替“我愛你”等。網路語言很多都來自於人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因此,也能夠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反映、傳達,例如至今還比較流行的“我爸是李剛”,這句話不僅引起了人們對這一事件本身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各界對這種社會現象的重視,也正是因為人們對這種新奇網路語言出處的好奇,使網路語言具備了突出社會問題、引導人們關注社會現象的作用,補充了漢語言文學中相對缺乏的作用效果。

  ***二***網路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

  網路語言打破了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規範,很多詞語的含義、語句的用法都被刻意曲解,並大量的運用錯字、別字,給語言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中,由於其正處於最佳的學習時期,樂於接受新事物,但是辯解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在網路語言的影響下,極易養成不規範表達的習慣,並在寫作、口語中普遍運用,逐漸喪失了語言鑑賞能力、閱讀能力等,對語言學習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例如網路語言中十分流行的“杯具”一詞,人們主要用其諧音代替“悲劇”,將本為名詞的“悲劇”一詞作為一個形容詞運用,使很多青少年在語言學習中也開始運用其錯誤的詞性,並形成習慣,難以矯正。再例如網路語言中的“掛了”主要用於表達“死亡”,在網路語言的使用中,很多青少年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也運用這一詞語,甚至在試卷上直接用“掛了”代替“死亡”以此,嚴重阻礙了其寫作能力的發展,並使其語言鑑賞能力不斷降低,淡化了漢語言文學功能在青少年身上的作用。同時,在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我國與世界各國交往日漸頻繁,很多外國友人對漢語言文化十分感興趣,並前來我國深入學習。而網路語言中有很多對詞語刻意誤解、讀音誤讀變異的情況,對其學習和漢語言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例如“黃昏戀”的原本含義是指中老年人戀愛,而在網路語言中卻將其刻意誤解成“傍晚出去鍛鍊”;“稀飯”的原本含義是粥,而在網路語言中故意將其讀音誤讀,以表達“喜歡”的意思。這種方式不僅為人們的交流造成了障礙,同時會引起眾多的誤會,誤導他人思想,很可能在運用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三***以網路語言促進漢語言文學發展

  有學者認為,每一個時代的語言都是當代的知識青年創造的[3]。網路語言作為21世紀新興語言,充分展現了這一時代青年的精神文明和鮮明的時代特徵,使人們溝通交流所運用的表達方式更加生動活潑,具有親和力。對於網路語言,人們不應對其完全接受或是完全拒絕,而是應該在其運用、發展過程中,留存其中符合語言規範的語句,令破壞語句結構、帶有粗鄙含義的詞句自然淘汰,並正確引導青少年對網路語言的合理運用,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自身語言的規範性,實現漢語言文化的良好的傳播和發展。

  三、結語

  網路語言作為一種新興語言,在其運用和發展上備受爭議,雖然其對漢語言文學發展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但是也不可否定其產生的積極作用,人們對待網路語言,應採取公平公正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其優勢,以促進漢語言文學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嘉.淺析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影響[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49-50.

  [2]夏永春.網路語言對漢語言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2,8***16***:141-142.

  [3]張家華.論新時代網路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31***:7-8.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問題分析

  一、研究背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就是早年間人們口中的中文系。毋庸置疑,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著十分源遠流長的教學歷史,同時在時間的沉澱之下,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教學傳統。在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時,也就是我國的民國時期,近代教育剛剛萌芽,中文系應運而生,這也就是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雛形。中文系承載著我國熠熠生輝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無數先人的人生菁華。即便是在戰亂時期,也沒有讓一個個的熱血青年放棄對中文的熱愛。在不斷的積累沉澱後,漢語言文學專業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內容也逐步固定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校招生比例非常大,同時就業率也相對較高。然而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上對於經濟專業,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地位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至今漢語言文學專業仍然處於一個瓶頸時期,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型成為了眾多漢語言文學教育專家首要解決的問題。按照現代教育學理論來看,應用性是衡量一個學科教育模式是否先進,教學體制是否健全,教學發展水平高低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標準。而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恰恰缺乏的就是專業的應用性。顯而易見,這是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歷史決定,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足以適應如今社會的發展,就導致了近年來報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大減少,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不少學生都是被調劑的,社會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識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提高漢語言文學應用性儼然成為了奔赴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們的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教育學原來角度來看,一個學科的應用性指的便是該學科所涉及到的在實踐過程中轉變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指導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還包括該專業的畢業生是否能夠運用專業知識來發揮所長,狹隘的來講,就是能否在工作中靈活運用自己專業的知識。筆者將以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來展開分析研究。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現狀特徵

  1、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教學內容固定

  在近現代高等教育剛剛產生之初,北京師範大學也就是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創建於1902年,隨著學校的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隨之出現,至今已有110餘年的歷史,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英才,也為二十世紀中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魯迅、錢玄同、劉半農、黎錦熙、沈從文、沈兼士、顧隨、餘嘉錫、吳承仕、黃藥眠、鍾敬文、譚丕模、穆木天、葉丁易、劉盼遂、李長之、李何林、陸宗達、蕭璋、俞敏會通開新,炳耀學界;啟功、郭預衡等先賢奠定了文學院穩重求實不務虛名、銳意創新不斷進取,既堅守學術家園,又保持現實關懷的良好學風。

  2、文學性人才多於實用性人才

  長久以來,無論是在世人的眼中,還是事實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然成為了詩人的搖籃,知識分子的海洋,但是這些名號稱謂都不能稱之為社會意義上的職業,其應用性也相對較低。不少高校因此開具了新聞學,翻譯學,對外漢語等專業,來平衡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與文學性。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隨著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率持續降低,為了躲避就業壓力,不少學生都選擇讀研,而讀研之後又不知何去何從。漢語言的文學性太強,以至於不少人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是貴族專業,是不愁吃穿,不擔心就業的學生選讀的專業。歸根究底,便是課程設定方面文學內容連篇累牘,而實踐性課程較少。

  3、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是大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短板。以北京師範大學為例,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其研究水平和北京大學不相上下,也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三大王牌專業之一。但其實踐性課程較少卻是不爭的事實。語文教育學,創意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是為數不多的實踐性課程,卻是選修課程,並不能覆蓋到全部學生。有的學生更偏重文學性,就會避開實踐性的選修課,一定程度上講,實踐課程教學任務大於理論課程,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儘可能地避免實踐性課程的選擇。筆者認為,可以給學生最大的自由,但是更應該給學生一個引導,可以讓學生在實踐課程的範圍內,必須選定相應數量的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性。

  三、為什麼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1、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紀,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不僅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應用能力,綜合性人才是當今社群缺乏的人才,也是我國高校需要重點培育的人才。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培養既具有文學性,又具備應用性的綜合性人才,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更好地就業。

  2、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

  早年間,我國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在中小學開展綜合培養,而在我國高校,也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目標便是提升我國預備人才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全面發展。

  四、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1、推進學科教育體制建設

  教育體制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要想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樣式。以北京師範大學為例,在2015年左右,進行了教學內容的大改革。將原有的大篇幅的文學史的教學,進行了壓縮,設定了精讀名著的單獨課程,最大程度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實現了學有所專,學有所用。並設立了導師制,學生參與到導師的教學研究中,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實踐經驗。由此可見,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需要通過課程的設定,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定方式,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

  2、改善陳舊的教學方式

  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性,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數眾多,不少漢語言文學課堂充斥著滿堂灌,照本宣科的狀況。老師講課是老師的事,學生聽課是學生的事,教與學剝離開來。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早就應該被高校淘汰。理科專業實用性強的一個原因,便是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實驗研究。那麼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也需要教學相長,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研究,利用現代化資訊手段來支援教學,是必經之路。

  3、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技能便是語言運用能力,然而語言運用能力不僅僅包括寫作,還包括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因此,高校不能夠僅僅憑藉寫作能力來判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這就需要,學校注重對各個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揮發所長,儘可能地讓學生全面發展,具備過硬的綜合能力。

  4、樹立創新的教學觀念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轉型勢必要推陳出新。只有學校倡導教師和學生具有創新的觀念,營造出思維活躍,百花齊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圍,才能夠讓教師們解放思想,讓學生們自由翱翔。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