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內容和實踐論文
語文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是語文課程實施,基本切入點是語文課堂教學。因此一旦課程標準制定和教材編寫之後,教學改革就成了語文課程改革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逐步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內容和實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內容和實踐全文如下:
摘要:本文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現狀,從語文教學內容和實踐兩方面闡述了語文教學應如何適應新形勢。
關鍵詞:新形勢 語文教學 內容 實踐
一個人喋喋不休地向南隱禪師請教什麼是禪,南隱禪師將茶水倒進杯子,直到茶水溢位。這個人說:“師父,已經滿了!”大師微微一笑說:“哦?你也知道滿了?如果不把杯子裡的水倒掉,我怎麼可能往裡面再注入水呢?”此人恍然大悟。語文教育也是如此。新課程改革提出語文教師要注重分析語文教育真正的內涵和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應用、審美和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語文教學的內容
1.挖掘文學教育的魂
《中學語文教育大綱》明確規定了中學文學教育的任務,提出培養中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等要求。在詩歌教學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除了介紹文題、作者的背景資料,要求學生背誦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咀嚼文字和詞句。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給予關心社會、渴望瞭解生活、積累人生經驗的中學生啟發和幫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體會到作品反映的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
2.守住寫作教學的根
***1***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語文寫作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可以在開始講課前,向學生提出幾個相關問題。如筆者曾問學生:“在過去,有沒有給你印象十分深刻的人?”並結合自身經歷給予學生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
寫作靈感源於生活,教師應讓學生用寫作的眼光挖掘生活素材。如筆者曾讓學生思考:“為何《陳情表》讀來,至今依然令人感觸至深?”然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列舉出其他飽含真情實感的文章,如《背影》《項脊軒志》等。如果教師設定“親情”主題,那麼可以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設定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有話可寫了,極大地激發了寫作熱情。
***2***與課外活動結合
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開展語文寫作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近大自然,深入社會。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國寶檔案》《百家講壇》等欄目,讓學生從多方面瞭解世界,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閱讀我國文學經典名著,揣摩優美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充實學生的寫作內容。
二、語文教學的實踐
1.培養語文教師的後續動力
教師是貫穿整個課堂的組織者,應根據不同學情,探究並構建具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創設和營造和諧、積極的課堂氣氛,以便教師更好地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成績,把學生分成多個層次,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改善學生的評價體系,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保持教學創新的原動力。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陶行知說:“放開孩子們的眼,讓他們看;放開孩子們的耳,讓他們聽;放開孩子們的嘴,讓他們說;放開孩子們的手,讓他們做。”一位二年級學生曾告訴筆者,她記住了“安寧”兩個字。筆者讓她分享學習方法,她說:“家裡有媽媽,就是‘安’,女字在下,媽媽是女人,所以媽媽在家,你就有安全感;家裡有爸爸,就是‘寧’,丁指成年男子,家裡有爸爸,就叫寧。”聽完她的話,筆者立即給予她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3.喚醒語文對日常生活的感悟
“語文應是一種喚醒”,是對學生人格精神、學習興趣、文化意識的喚醒,所以語文學習應該回歸社會,迴歸生活實際。在詩歌的教學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叫做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即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和所思所感,抒發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教學只有改變創新,才能不斷髮展。作為教師,應通過不斷地積累和研究,努力改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構建新型課堂,才能最終實現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