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中級階段詞彙教學的問題設計論文

  近年來,詞彙教學的重要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逐漸被認可,人們發現學生的詞彙量幾乎決定了學生語言水平的高低。隨著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研究逐漸增多,許多學者提出讓詞彙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同時,不少學者根據漢語自身特點和結合心理學、認知學等,提出了適用於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方法和理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對外漢語中級階段詞彙教學的問題設計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對外漢語中級階段詞彙教學的問題設計全文如下:

  摘 要:一對一課堂上,教師通過設問為學生提供輸出詞彙的機會。對外漢語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遵循問題的典型性、實用性、層次性和交流感等原則,以達到讓學生充分掌握詞語的目的。

  關鍵詞:詞彙教學;典型性;實用性;層次性

  一對一課堂上,教師通過巧妙的設問,引導學生在回答過程中由被動輸出詞彙到主動使用詞彙,從而達到在有限時間內掌握詞彙的目的。問題呈現詞彙的用法,為學生使用詞彙提供“載體”。因此,教師設計和選擇問題時,必須遵循問題的典型性、實用性、層次性和交流感等原則。本文結合中級詞彙教學中部分詞彙的問題設計,對這幾項原則進行深入分析。

  一、問題有典型性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級階段,大部分詞語都具有典型的用法,包括固定的結構、搭配及語義色彩。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儘可能全面地展示詞彙的典型特點。例如,“手下留情”一詞,其結構框架為“對…手下留情”,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體現出這種典型結構:

  ①如果孕婦違反了交通規則,警察會對她手下留情嗎?

  在詞與詞的搭配上,學生很容易根據英文翻譯擴大詞語的搭配範圍,出現諸如“享受電影”等錯誤。教師要把有代表性的搭配給學生,如“保持”一詞,可選擇“保持安靜、保持聯絡”等常用搭配,並在問題中體現出來。

  漢語中很多詞語有明顯的語義色彩。對於這種詞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並選擇典型問題。比方說,“鳳毛麟角”一詞,一定用來表示好的事物。教師可以提這樣的問題:

  ①現在,又會賺錢又會做家務的男人多不多?

  還有一些詞語,學生英文解釋以後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如“閉塞”一詞,學生並不能理解其“封閉”的含義,會說出“北京的交通很閉塞”等令人哭笑不得的句子。教師在給問題時,要設定合適的語境,如:

  ①在大山裡的村子,人們出來特別不方便。那裡的交通怎麼樣?

  二、問題有實用性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對外漢語教學的中級階段,學生開始不再滿足於生活中的常用詞語,希望能學習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詞語。具體到問題上,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幫助的問題,儘量避免初級階段過於偏重生活的問題。例如,同樣是“發揮”一詞,面對以“一帶一路”為研究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問:

  ①哪些地區對建設一帶一路發揮著重要作用?

  面對兒童教育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問:

  ①很多父母喜歡讓孩子畫畫,畫畫對孩子有什麼好處?***發揮想象力***

  除了與專業有關的內容,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熱門人物等也常常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例如,索馬利亞恐怖事件、股票危機、希臘經濟危機等。“恐怖”一詞,教師便可以從9?11事件說到索馬利亞事件,同時還可以復現“根源”、“手段”等詞,為學生創造成段表達的機會。再如,“注入”一詞,教師可以提問:

  ①歐洲央行會為希臘銀行注入資金嗎?

  三、問題間有層次性

  教師提問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掌握詞語的過程。學生在沒有文字憑藉***板書上僅列搭配***的狀態下,通過聽教師的問題獲取該詞的用法。因此,問題間的層次性十分重要。問題間的層次包括,詞的用法和詞性逐步呈現,問題由帶目標詞到不帶目標詞,由封閉到開放。

  詞的用法要逐步呈現。例如,“威脅”一詞,有“A威脅B”和“B受到A的威脅”兩種結構。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注意先呈現基本結構“A威脅B”,再自然過渡到“B受到A的威脅”。

  教材在對詞語的詞性標註中往往僅註明詞性,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重點及教學時間有選擇地展示詞語不同詞性的用法。在設計問題時切忌體現不同詞性、用法的問題毫無原則地摻雜在一起。例如,“來源”既是名詞也是動詞,教師可做如下設計:

  ①在美國,學生有經濟來源嗎?

  ②恐怖主義來源於什麼?

  ③知識來源於什麼?

  ④優秀的成績和持之以恆的努力有什麼關係?

  由上面的問題群也可以看出,問題的順序要遵循由封閉到開放的原則,第一個問題可以為是非問句,以此來呈現詞的用法,最後一個問題可以不出現目標詞,給學生主動使用的機會。如果學生的水平較高,最後也可以出現有爭議性的問題,給學生表達自己看法的空間。

  四、問題體現交流感

  在一對一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很容易成為純粹的機械操練,這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也會覺得疲憊。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問題,和學生交流看法和思想。

  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的文化習慣、法律法規等與中國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應該抓住這些不同,給學生對比的機會。例如,“贍養”一詞,教師可以提問:

  ①在中國,法律規定孩子必須贍養自己的父母,在美國呢?

  除此之外,學生對社會問題往往有自己的看法,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看法的空間。如“淡薄”一詞,教師可以問:

  ②很多人認為,現在人的道德觀念越來越淡薄。你同意嗎?

  教師也可以適時追問幾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讓學生感受到傾聽感。

  總之,問題設計在對外漢語詞彙教學尤其是一對一課堂上非常重要,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除了遵循典型性、實用性、層次性、交流感以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