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屬性與簡介有哪些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生命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生命的定義
生命本質:過程。從巨集觀角度來說:一切都是生命,也就是過程,過程基本都有三個階段:發生、存續、消亡,其基本特點是:物質不滅***核反應除外,事實上這個也符合哥德爾定理***,但物質的結構發生改變***無論在哪個階段***,所以所謂的生命***我們關心的***從邏輯上來看就是物質的結構,在術語上稱為資訊。
生命的三個階段實際上是物質從無序轉變為有序最終又歸於無序的過程。
其中的參與者是物質和能量***實際上都是能量***,變化的是物質的結構***因為物質是運動的***。
日常大家所談的生命實際上專指:有機生命,但其仍然符合生命的基本定義,所不同的***類的擴充套件***是此類具有動態對外界做出反應的能力。
生命就是生長變化的物質系統。有機生命是地球這樣的星體環境中所特有的,以水為載體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納新、精度複製、溫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轉但總是持續不停地重複著或延續著這些能力的物質系統。一個有機生命如細胞、動物、植物等。
根據人類的約定俗成,有機生命簡稱為生命。一般人不難區分什麼東西是有生命的,什麼東西是沒有生命的。但給生命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卻是千百年來的一個困難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直接關係人類對自身的理解。
生命的生物學定義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
現代生物學給出的一般的科學定義大致上是這樣的: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的自身繁殖、生長髮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的複合現象。在這裡,其中任何單一的現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火焰也能進行新陳代謝和繁殖,但多數人不會認為它是生命。許多植物的種子能儲存相當長的時間並不出現生命特徵,如古蓮子、緩步類動物等可能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進行新陳代謝,當條件適當時其就會出現生機。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生長髮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複合現象,叫“生命”。
生物個體在一些關鍵期根本就不會體現生命現象,比如受精的雞蛋,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各種種子,甚至冬眠的蛇等等。它們沒有新陳代謝,沒有生長髮育等生命特徵,但是,它們同樣是生命的範疇,我們不可能叫它們為“非生命”,每種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方式,它們是生命的一部分,沒有它們,生命就會結束。比如進食,比如人類的交流,比如動物交媾之前的一些行為。
生命的基本屬性
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是生命的一個本質屬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間,都在不斷地調節自己內部的各種機能的狀況,調整自身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高等生物的自我調節是多層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細胞的、整體的調節。即使是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調節,而且它也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的。例如,細菌有能力合成許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而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則隨自身內部狀態與環境的不同而不同。細菌內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過多地產生,也不感到缺乏,是靠自身的調節機制完成的。某一分子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個酶的結構基因兼有調節的功能,即第一個酶既有酶的功能,又起著阻遏蛋白質的作用。
在遺傳學和生物化學中,這種功能被稱為自我調節系統。這種調節系統最初是在沙門氏桿菌組氨酸生物合成中發現的,隨後在噬菌體、黴菌、哺乳動物中也同樣發現其存在。實際上,反饋抑制和誘導系統與阻遏系統的調節也可視為生物自我調節的方式。因為在反饋抑制中,生物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個酶通過與代謝的終產物相結合而發生可逆性失活,使許多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得到調節。在誘導系統和阻遏系統中,甚至酶本身的產生都受到調節。其間的差別在於:在誘導系統中,只有當底物存在時,才產生出為該底物所需要的酶,其方式是底物與阻遏物相結合並使阻遏物失活,從而開啟結構基因,以誘導基因活性;在阻遏系統中,終產物抑制著酶的產生,其方式則是阻遏物與終產物相結合而被活化,然後與操縱基因相結合,從而關閉結構基因,以阻遏酶的產生。生物的許多調節系統都比較複雜,它們往往同時具有正向與反向的調節作用。機體的調節機制是自我完成的過程,而調節程式或指令是遺傳下來的、本身固有的,因而這類自我調節系統為生命所獨有。
自我複製
它是生命系統不同於化學系統的特徵。狹義地說,自我複製是指DNA分子的解旋、兩鏈分開,各自合成互補鏈,從而形成兩個新的然而又相同的分子。廣義地說,它包括細胞分裂、繁殖在內。就根據而言,分裂、繁殖也是在分子複製基礎上進行的;就結果來說,所形成的是兩個相同的個體。由於生物繁殖有周期性,同時也由於疾病、雜交等原因會造成某些生物失去繁殖力,所以繁殖難以作為生命的基本屬性。但自我複製則不同,只要不是處於解體狀態下的生命,總存在自我複製。因此,它是貫串生命過程始終的屬性。在離體實驗中,細胞的裂解產物在一定條件下仍然維持 DNA的合成,某些單鏈 DNA在人為的條件下也可以轉變為雙鏈形式。然而,非生命系統自身卻不能實現 DNA複製,儘管在人工條件下給予各種必要的核苷酸和解旋酶、聚合酶、連線酶等,DNA也能複製,但其造成的過程是短暫的。自我複製這種功能是生命系統固有的特點。
選擇性反應
對體內外環境的選擇性反應是生命系統的又一重要特徵。反應是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物質都具有的屬性。不同的是,發生於非生命物質中的物理的、化學的反應,都不是自我完成的過程。只有生物有機體才獨立地發生反應,而且這種獨立的反應是有選擇性的,它受著有機體自身的控制,並隨體內外環境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固然也存在擴散與滲透作用,但是細胞膜吸收什麼,排除什麼,卻有高度的選擇性。一個明顯的例項是,在細胞膜的主動運輸中,物質逆濃度梯度而運轉。又如,大腸桿菌既可利用葡萄糖,也可利用乳糖作為碳源。當環境中既有葡萄糖又有乳糖時,大腸桿菌的代謝反應首先利用的是葡萄糖而不是乳糖,這時只有組成酶系在起作用,而誘導酶系則是無關的。
生物的選擇性反應也是幾個系統協調活動的結果。簡單原核生物的反應是如此,高等生物的選擇性反應更是如此。因為,高等生物體記憶體在各種不同的酶系,這些酶不僅以其高效率的催化為無機催化劑所不可比擬,而且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同時,生物體內酶的活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調節和控制,酶與酶之間、酶和別的蛋白質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酶的活性,而且一個酶的產物對另一個酶的活性也有正的或負的影響。
在外部行為上,生物的選擇性反應表現得更為明顯。例如,飽食狀態下的動物對食物不發生反應;新奇的動因最初能引起動物的注意,但久而久之,其反應就變得很弱,等等。事實上,任何生物對環境的反應都是有所反應,有所不反應,或者同一動因有時以這種反應形式,有時又以另一反應形式出現。
目的性
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1996***曾列舉了生命的三大本能—求生、生殖和母愛。謝平***2014***指出,關於母愛,在低等的生命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像很多單細胞生物,它們的生命行為就是不斷地一分為二,重複細胞生長—分裂—生長的簡單過程。母愛應該是高等動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本能行為,在一些物種中,甚至能超越自身。
莫諾***1977***認為動植物具有這樣的本性和目的性:“植物生長、尋求陽光、死亡;動物窺伺捕獵目標,攻擊敵害,飼養和保護幼仔,雄性為了佔有雌性而爭鬥......這些生物全都有一個目標:活下去,並使自己的後裔活下去,哪怕是以死亡為代價”。
還有人認為,“一個生物的目的是生存、競爭和繁衍”***凱恩斯·史密斯1995***。謝平***2014***認為,競爭可看成是求生的一種方式,當然,合作現象也可看成是一種廣義的競爭,這種合作可以發生在種間***如互惠的共生現象***,也可以發生在種內***如動物的群體捕獵或防禦行為***。正如威廉斯***2001***所說,由相互作用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也許以這樣一種方式適應性地組織起來,即個體利益通過一種功能上的從屬關係服從於群體利益。
因此,謝平***2014***認為,一切生命***隸屬於特定的物種***必定具有三大內稟的原始目的性,關乎食料、生存與繁衍。它們是:
① 享受陽光的沐浴***當然在適當的養分和水分存在的前提下***是所有植物之內稟目的性,而獲取植物合成的有機物***對食肉動物來說則是間接***這是所有動物及許多異養微生物之內稟目的性。
② 求生***至少在繁殖成功之前***乃是所有生命個體的第二個內稟目的性,雖然許多物種的雄性在完成交配後立即死亡***這是多麼殘酷之生命程式啊***。求生也是個體生存競爭與適應得以存在的基礎。
③ 繁殖或交配是所有生命的第三個內稟目的性,無論通過無性還是有性的方式。沒有它,或許就沒大自然中花兒和蝶兒的燦爛,就沒有迷人動聽的鳥語啁啾,就沒有雄性間為愛之殊死搏鬥……。當然,沒有繁殖,任何物種都將不復存在。
正如古羅馬詩人盧克萊修所說,“那神聖的歡樂,生命的引導者引誘人去接近的那些東西。她給人們做帶路的嚮導,目的在於通過她的愛的狡譎勾誘,叫人類永遠繁殖出新的世代以免滅種”***盧克萊修1981***。
自我調節、自我複製、選擇性反應和目的性,是生命區別於非生命的重要特徵。生命系統的這些特徵,就其基礎而言,無疑是物理化學過程,服從物理化學規律。可是,這些物理化學變化的結果,卻轉化為生命的東西,成為生命所特有的屬性。雖然這四個基本屬性的某一個,或某個屬性的某些側面,在無機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這四個屬性才有可能聯絡並相互結合在一個系統中。
生命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