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近代史人物李鴻章的論文

  李鴻章是晚清中國政壇上顯赫一時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辭世,在他死後一百多年的今天,人們對他的評價仍然是褒貶不一、譭譽參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李鴻章的洋務思想》

  摘 要: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被迫與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李鴻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後,他希望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努力發展國家經濟、改革教育和培養人才,以及弱國外交政策以實現洋務運動。但無可否認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處。然而這並不妨礙李鴻章洋務思想對中國近現代化所起的推動作用,其中部分經典理論對現當今社會的發展仍具有指導和借鑑意義。

  關鍵詞:李鴻章;洋務思想;現代化;借鑑

  一、李鴻章洋務思想所形成的時代背景

  清朝初期社會和經濟比較發達,經歷過“康乾盛世”的階段,然而從乾隆末期開始,社會的經濟政治日趨落後。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加劇,生產力水平不斷下降,政治腐敗,社會的風氣每況愈下。當西方爆發工業革命的時候,清王朝開始“閉關鎖國”的政策,逐漸與世界脫軌。

  二、李鴻章洋務思想其基本內容

  ***一***軍事自強

  購置海外槍只彈炮、造器練兵、籌備海防等等是其軍事自強思想的主要表現。李鴻章認為:“國家百用可省,獨練兵裝置萬不可省”。這之後,他著手籌辦西方槍炮,開辦軍事工業,其中包括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這些軍事工業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我國軍事近代化的發展。從19世紀70年代起,他開始積極籌備海防,並開辦近代海軍[1]。出發點則是防禦國外侵略勢力。他的軍事自強思想還表現在革新軍制方面。他了解到旗兵、綠營軍的朽敗、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實行變革刻不容緩。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變革的舉措大多沒有得到落實。

  ***二***經濟自強

  “求強”是李鴻章洋務思想的主題思想,其實現的主要方法就是軍事強盛,他以為國力強盛、軍隊強大是實現經濟方面的自強與富有是的條件和根本。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機械鍊鐵、交通運輸、紡織產業等民用企業都是其陸續成立的。他在這期間成立的民用企業分別是:一是輪船招商局;二是開平礦務局;三是上海機器織布局;四是天津電報總局。我們可以看出,他成立許多的民用企業,粗略一看貌似是以幫助解決軍事方面的資本、燃料、拓展兵餉等矛盾為出發點,然而從細細挖掘和思考,更顯露了其經濟主張,他最後的目標是社會經濟可以富裕,財政可以豐盈。只有這樣才可以足夠有效的抵禦外侮。

  中國第一家海運公司出現即輪船招商局,建成了首條專業的軌鐵路即唐胥鐵路。我國內陸興辦最早的煤礦即開平煤礦建成,也出現了中國人自己的電報業。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推行了“官督商辦“的發展體制,並逐步嘗試進行對外通商、引進西方技術。這些改革辦法,符合我國近代經濟發展這一潮流,推動著我國近代經濟不斷繁榮。然而,這些措施是為了鞏固風雨飄搖的腐朽的封建統治,所以他的經濟思想和措施也多少會包涵著歷史的印記。

  ***三***文化自強

  李鴻章以為西方的自然實證教育和中國的經書史籍教育有著很大差別,西方的自然科學教育醞釀了新的科學技術,發明了偉大的物質財富。他主張革新考查內容與方法,還給出了詳細的建議:一是在海防省份,創設洋學局,有格致、測算、兵法等門類,希望有選出有能力的人進入,依照他們工作的表現,奏獎升降。二是設立學館、報社,培植精通他國語言及精於演算法、天文、測海、制船等精英。三是指派留學生出國研習。所以說李鴻章開闢了革新教育制度的開端,現代科學在國內得到廣泛宣傳,推動著我國近代教育的繁榮和興盛。

  ***四***外交自強

  李鴻章在與西歐國家打交道中,漸漸明白清朝僅僅是世界浩繁國家之一。因此,處理好外交關係是清王朝安穩進行洋務運動的前提條件。一個國家的話語權是由經濟和軍事實力決定的,然而中國的經濟和軍事都相對處於疲軟狀態,李鴻章不得不實施弱國外交政策。在雙方交涉過程中採取求和姿態,力求約法三章,不搭理其他國家的挑撥。儘量減少矛盾,不卑不亢,以防與列強產生衝突,保護本土的權益。

  三、李鴻章洋務思想的特點及評價

  ***一***其思想的特點

  1、它繼承並深化了“師夷長技”的思想

  鴉片戰爭爆發後,一些地主階級的先進代表例如林則徐,魏源等意識到了歷史的大變革的來到即西學東漸。“閉門造車”的天朝上國於是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飄搖的時代讓經世致用思想的意義有了新的改變。“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漸漸出現並逐步輻射全國。

  2、將中國古老的封建文化同西方理性思想結合

  李鴻章以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因而,他是在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提和條件下學習和接受西方思想的。這便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二***李鴻章洋務思想的評價

  1、李鴻章洋務思想的意義

  第一,其洋務運動開始走向西方學習的自強之路,學習西方優秀事物,設立了許多新式工業,不斷開啟著中國人的民智。

  第二,湧現了許多科技人才,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在國內開始得到普及。李鴻章努力創辦洋務企業,並且在國內設立新式學堂,培育科技人才,尤其是派遣人員趕赴國外留學,現代知識開始漸漸在中國得到傳播。

  第三,中國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萌芽並得到發展。李鴻章創辦的許多洋務企業,客觀上推動了國內資本主義的萌芽和成長。隨著自然經濟的經濟形式的解體,一些地主和富商開始投資洋務企業並獲得超額利潤的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現代企業的萌芽和發展,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李鴻章洋務思想的當代意義

  首先,正確的政治制度可以為促進變革的成功。政治體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繁榮。雖然洋務運動以來,生產力大大提高了,經濟領域也贏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較少於政治方面進行變革。因此一定要重視制度領域的變革,變革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制度。

  其次,注重人才的教育和培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深化改革開放的程序中,我國急需大量的精英分子和高階技術。因此我們既要引進外國的發達技術,又需要積極培育自己的精英科技,努力進行自主創新,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完全依賴於外國技術只能死路一條,所以一定要自主研發,保證獨立自主的智慧財產權,避免受制於人,才能朝著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程序發展。

  最後,養晦韜光的外交政策。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斥和欺凌,被迫只能採取“養晦韜光”的外交政策。要抓住機遇求發展是重點,絕不能意氣用事,爭鋒相對。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綜合實力得到了很大增強,國際地位也極大提高了,有了保護國家利益的實力,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維護國家權益和利益。

  3、李鴻章洋務思想的侷限性

  我們從李鴻章洋務思想的產生,發展,及洋務實踐不難看出,儘管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但依然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一方面,他的改革建議不夠全面,改革的方案也僅僅侷限於教育和人才方面,軍隊的建設和訓練,和鼓勵商人同外國競爭。另一方面,李鴻章的思想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並沒有觸到中國社會與政治最深層的根本問題,同時也未缺乏關心行政和政治改革的道德心理和情感。

  四、結論

  鴉片戰爭像平地一聲春雷,驚醒了睡夢中的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清王朝。清王朝開始開眼看世界,發現已遠遠落後於時代。一些有志之士痛定思痛,發起了洋務運動,開始了尋求自強之路。其中,李鴻章起著主導地位。李鴻章的洋務思想涵括經濟、軍事、教育、外交四個方面,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緊密地相聯絡,互相促進,用以拯救滿目瘡痍的清王朝。雖洋務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其歷史侷限性,洋務運動最後也以失敗告終,然而李鴻章的洋務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加速了中國的現代化程序,歷史意義不可磨滅。

  參考文獻:

  [1] 李鴻章.海軍函稿:卷3[A].李文忠公全集[C].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15-29.

  [2] 李鴻章.譯署函稿:卷14[A].李文忠公全集[C].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72-101.

  [3] 顧廷龍,戴逸.李鴻章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