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林外史第四回主要內容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諷刺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為了讓大家有進一步的瞭解!下面小編整理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內容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內容

  薦亡齋和尚吃官司,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範舉人請眾僧人唸經,追薦老太太昇天,七七之後範舉人謝了孝,張敬齋替範舉人為安葬之事出謀劃策。

  在關帝廟小憩時,嚴貢生竭力鼓吹"湯父母"的"廉潔慈祥",以及對他的"厚愛",並表白自己"從不曉得沾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正說話時嚴貢生家小僕人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裡吵哩!"

  湯知縣為一回民送牛肉事聽信張敬齋的話,用一大枷把那回民枷了,並將五十斤碎牛肉堆在枷上示眾,第三日老師傅被枷死了,眾回民不服,聚眾到縣衙門口鬧事.

  儒林外史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

  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赴廷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兩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敬梓生平最惡舉業,費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專寫熬中於此者之真相,幽默詼諧,讀之捧腹。又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詩七卷,《中國小說史略》並傳於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他出身於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及至成年,因為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幕的大量見識。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但是,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的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人們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

  吳敬梓的家庭可說是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吳敬梓22歲時,父親吳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吳敬梓是嗣子,便給了他們以可乘之隙,於是發生了吳敬梓《移家賦》中所說的“兄弟參商,宗族詬誶”的爭產糾紛,乃至發生了親族衝入家中攫奪財產的事件。這件事不僅刺激了吳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家族倫理道德的醜惡本質,認識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縉紳人物的虛偽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業和門第做寄生蟲的庸俗人物分道揚鑣。作為縉紳階級的叛逆,他首先揮霍遺產。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吳敬梓懷著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狂狷而豁達的性格,使他睥睨群醜,輕蔑流俗。“先生豁達人,哺糟而啜ㄤ,小事聊糊塗,大度乃滑稽”。***金兆燕《甲戌仲冬送吳文木先生旅櫬於揚州城外登舟歸金陵》,《棕亭詩鈔》卷五***這樣的氣質和稟賦,使他採用了諷刺的手法去抨擊現實。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簡括地論述了中國諷刺小說的淵源和發展:“寓譏彈於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而多數作品或“大不近情”,類似插科打諢;或非出公心,“私懷怨毒,乃逞惡言”;或“詞意淺露,已同謾罵”。《儒林外史》將諷刺藝術發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レ時弊”,“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諷刺的生命是真實。《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裡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范進吃飯,范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才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著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心才安下來。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

  《儒林外史》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學師等官員設祭,莊嚴肅穆。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一個賣花牙婆伏在欄杆上看執事,“權牙婆一手扶著欄杆,一手拉開褲腰捉蝨子,捉著,一個一個往嘴裡送”。把崇高、莊嚴與滑稽、輕佻組合在一起,化崇高、莊嚴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吳敬梓能夠真實地展示出諷刺物件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由於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於保持著應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著官位欺壓百姓,並且不學無術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鑽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封存的儒士。

  正反人物還分多種,書中理想人物就是第一回出現的王冕。而其他的正面人物,如虞育德、莊少光、遲衡山、杜少卿等,雖然要比那些反派人物高尚得多,但心裡仍有儒家思想,例如杜少卿,雖然討厭虛偽的孝道,但卻因為提倡真孝而進行的“豪舉”也不過就是被那些市井之流欺騙奪產,最後落了個貧窮一世的結局。沈瓊枝作為一個敢於反抗、自強自立的女性在書中獨具光彩。

  再如儒士“馬二先生”馬純上***原型是作者吳敬梓的一位姓馮的朋友***,雖然在儒學方面有些封建思想,並且做事天真***見西湖廟裡被假神仙騙***,不過結果是好人有好報的型別。並且在仗義疏財事件中,也不乏看出他是一個君子,所以他主要還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但有些反面人物,如范進、潘三等,確實全是諷刺了。

  其實,從正面人物也有很大的儒學思想中可以看出,吳敬梓本人還是有一定的“崇奉孔孟”的道德觀。

的人

1.《儒林外史》簡介及其意義

2.初三上冊語文范進中舉教案

3.綠野仙蹤主要內容

4.嘴巴噴出了很多水打一成語的答案

5.關於aabb式的四字詞語含解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