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三章主要內容

  《童年》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集中描寫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的一節。“小茨岡”因為家裡窮,父母養不活他,就將他拋棄在外祖母的家門口,外祖母把他養得壯壯實實的。阿列克謝來到外祖父家時,他已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夥子。阿列克謝每次挨條,他都要伸出手臂去擋住外祖父狠命抽下的鞭子,每次他都說“下一次我不管了”,但臨阿列克謝又一次捱打,他又伸出手臂待人受過。他還教給阿列克謝捱打時要懂得的祕訣,正因為如此,他成了阿列克謝的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作家也沒有迴避他身上的缺點。如他偷東西這一例。他是聰明的,機靈的,但他的聰明才智卻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在那個人壓迫人的社會裡,他被壓扁了,扭曲了,埋沒了。作家通過這一藝術形象,向舊社會提出了沉痛而有力的控訴。

  此外,他描寫了節日晚會,是此章中的一亮點,但調子上還是比較沉重的。

  童年創作歷程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寧到高爾基所在的義大利卡普里島公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將來有一天,我會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

  童年作品思作品思想

  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懷著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瞭解這種現實。”“我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醜惡行為,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原因:雖然這些醜行令人噁心,使我們感到壓抑;雖然它們扼殺了無數美好的靈魂,但俄羅斯人的心靈仍舊是那樣健康、年輕,正在克服並且最終能夠克服這種醜惡的行為。”“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這一方面表明了高爾基的美學原則:作家不必迴避生活中的任何醜事,但目的是為喚醒人們的重視,從而徹底消滅它,並且堅信人類社會有一種真善美的自我調節機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爾基寫童年的悲慘經歷,目的不是為了向人顯示他是多麼值的同情與可憐,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生活多麼艱難。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懷著一顆向上的心,在齷齪的環境下也能培養出健康、正直的心靈。因此,我們說全書的思想內容表現上是積極向上而非頹廢委靡的。[2]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鍊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經歷為素材的一部小說,它是一軸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歷史畫卷,從中又可看到作家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暗無天日的社會裡尋找光明的奮鬥歷程。小說再現了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俄國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小說所寫的是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這也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