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的文化故事精選

  廉潔奉公,家事國事皆為心頭事;貪汙受賄,風聲雨聲都是警笛聲。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廉潔的文化故事,一起來看看廉潔的文化故事!

  廉潔的文化故事篇一:公儀休拒魚

  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絡,願每位領導幹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廉潔的文化故事篇二:新鞋踩泥

  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廉潔的文化故事篇三:滅官燭看家書

  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遊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

  廉潔的文化故事篇四:孔繁森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据,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階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藥,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廉潔的文化故事篇五:白居易怒打行賄人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被派往陝西周至當縣令。

  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裡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後,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2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後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說:“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麼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著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譁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眾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於這些行賄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