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文化故事精選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民族文化故事篇一:尋隱者不遇
高高的山上雲霧繚繞,睡了一夜的小草貪婪地吮吸著甘露,小鳥唱著歌迎接噴薄欲出的太陽。薄薄的霧靄中走出一個人,這就是詩人賈島。
山上雜草叢生,一道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邊。路邊的花朵競相開放,萬紫千紅,美不勝收,蜜蜂、蝴蝶不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俯瞰山下,一條小溪潺潺流過,一幢幢房屋鱗次櫛比,菜園、樹林、田野......到處充滿了悠閒的田園氣氛。
賈島踱著步,皺著眉頭走在山路上,不時地環顧四周,似乎在找些什麼,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山上清新的空氣,動聽的鳥囀,泥土的芬芳,美麗的景色,都不能驅趕賈島心中的鬱悶之情。
原來賈島要去拜訪一名隱士,可怎麼也找不到。突然,他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樹下,有一位童子正在專心致志地看著一本小說,賈島心想:也許這個兒童就是隱士的童子吧。
他加快步伐,走到童子的身邊,和藹地問:“請問童子,你師傅隱居在這兒嗎?”
童子放下手中的讀本,看賈島,點了點頭。
賈島又問:“那你知道你師傅去哪兒了嗎?”
童子說:“不太明白......哦,也許他在山頂吧!”
賈島迫切的問:“那你可知你師傅去做什麼嗎?”
童子思討了片刻,答曰:“師傅去那邊採藥了,但我不太清楚他的具體去處。”
賈島翹首遙望山頂,只見那兒雲霧環繞,隱隱約約看見一個人影在晃動,卻又馬上消失在無邊無際的雲霧之中......
賈島眺望著遠處,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啊!多麼清高、恬靜、悠閒自在的生活啊!”
於是,他詩興大發,提起筆寫下了這首詩--《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中國民族文化故事篇二:宋醜子三對招親
明朝年間,有個村莊叫宋家莊,一對夫妻無兒無女,年過五旬,夫人懷孕,生下一女,為了成人,起名叫醜子。
夫妻倆,老來得喜,愛如掌上明珠。宋醜子,名醜人不醜,轉眼間已過二八,出息的聰明伶俐,人不但長的出眾,還是當地的才女。
老夫妻年近七旬,為老有所養,決定招一上門女婿。
一日,有一少年路過,見到姑娘,便萌生愛慕之情,不知不覺多幾眼。
姑娘並不害臊,看少年眉清目秀,年齡相當,便上前搭話,隨口出了個上聯:“綠方巾,藍方巾,看上去南北不分。”
少年隨口吟道:“紅繡鞋,黃繡鞋,走起來東西搖晃。”
姑娘又出第二聯:“大門外進來只黑白花貓。”
少年吟道:“小院裡臥著條灰黃大狗。”
姑娘接著又出第三聯:“紅白高照,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
少年又吟道:“綠簾低垂,喜喜歡歡,共度春夏秋冬。”
三對下來,姑娘甚是滿意,立即稟明父母,老人見後也很滿意,於是擇日給小兩口辦了喜事。
中國民族文化故事篇三:鬼斧神工
春秋時,有一個叫梓慶的木匠,他技藝高超,製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頭鋸子。這把鋸子造型美觀,上面的花紋纖巧,從沒有一把鋸子這麼美。每一個見過這把鋸子的人無不歎為觀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慶做的,都認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這種極品。
魯國國君聽說後,也跑來欣賞。他很驚奇,也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於是問梓慶:“你是不是會法術?這把鋸子是不是用法術做成的?”
梓慶笑了笑,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怎麼會懂法術呢?”
魯國國君不相信他的話,接著又問:“那好,你告訴我他的製作過程。”
梓慶回答說:“做這把鋸子之前,我先養神靜氣。齋戒三天,以獲得內心平靜。在這三天,我使自己摒棄掉對榮華富貴的渴求;然後再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雜念,忘掉技巧;接著再齋戒七天,這時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已經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沒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我的技藝了。齋戒過後,我會去森林中尋找製作鋸子的原料。我仔細觀察各種樹木,以選擇與鋸子外形最匹配的。而這時鋸子的樣子已經成竹在胸了。只要選好木料,鋸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大概就是製作出來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製作一樣的原因吧,以一顆純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國君聽完,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何為“鬼斧神工”。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精神專注,摒除雜念,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慶已達到這種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貴、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夠做到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製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鋸子。保持內心清淨,不受世俗的干擾,集中精神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這種境界也是為人處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