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傳統文化故事精選

  歷史就是過去出現過、發生過的人和事,具有時間久遠、不可重現的特點。故事是歷史傳承的主要途徑,故事取材於歷史,而將歷史故事運用於中學教學中又具有其獨特的真實性、趣味性、針對性和教育性特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短篇傳統文化故事精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短篇傳統文化故事篇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到了,身在異鄉的王維不由得十分想念遠在故鄉的老母親,十分想念遠在故鄉的親人,這種想念是撕心裂肺的,想起來王維的淚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

  無奈,只好來到客店以酒消愁,但是,酒越喝得多,卻越不覺得醉,本來是解愁的,但卻越喝越憂愁。

  淚眼濛濛中,王維彷彿看到以前重陽節到時,老母親準備好大餅和美酒,對王維說:“兒啊!快吃!吃完和你的兄弟一起去登高吧!哎!瞧我這記性,來,拔幾株茱萸插在身上,鬼神都怕,可驅邪哩!”

  現在想起白髮蒼蒼的老母親 ,淚珠便一滴一滴地落下來。

  詩興漸濃,賦詩一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唸完了後,王維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便磨好了墨,提筆將它寫在了紙上,取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實,王維知道,愛就是思念親人的一顆心。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短篇傳統文化故事篇二:康大和與先生的粗對

  朝兵部尚書康大和一次挑竹蟶到山裡去賣,晚上借宿在一家學館裡。因為沒有床鋪,就用學生課桌板並排當床鋪睡下。

  先生睡在同一間房子裡,雖有蚊帳,卻不能入睡。他爬起來,點燈一照,看大和睡在課桌板上,呼呼大睡,沒有一隻蚊子干擾,而自己蚊帳裡蚊子成群,被叮睡不著。

  第二天早上,先生對大和說:“我有一個對頭,三年無人對出。不知何時能遇賢人,尋得佳對?”

  大和說:“先生不妨道出,或許有人能對。”

  先生故意說:

  小犬無知敢入深山尋虎豹。

  大和沉思片刻,覺得先生是有意試探,對出有因,便順口對道:

  青龍未遇特來淺水戲魚蝦。

  先生自覺沒趣,但心裡卻暗暗佩服這個麻臉的後生仔,竟有這樣的文才。

  大和準備要起行,看昨夜放在天井裡的半擔竹蟶,被學館的弟子踢破了不少,連蟶湯都流出來。

  這時,有幾個穿長衫的鄉紳來到學館,其中一個白鬍須的鄉紳說:“你賣蟶來這裡做什麼?”

  另一個鄉紳說:“叫先生對出一個讓他對。能對出,一擔蟶都買;對不出,倒在天井裡。”大和站著不作聲。

  鄉紳示意先生出對頭,先生想了好久不開口。

  大和等急了,就不客氣地說:“時間不早了。不然,我出一個對頭,讓你們來對如何?”

  先生示意鄉紳們讓他出,那個白鬍須的鄉紳也表示同意,大和就念道:

  硬殼竹蟶踢破流湯流滷。

  鄉紳們聽了都冷笑道:“肩挑買賣的粗人,出這樣的粗對。請先生對吧!”

  先生抽水煙,吐出一團煙霧。想了好久,對不出來。

  鄉紳們也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能對出來。

  大和等急了,就對他們說:“既然諸位先生不願說出對尾,就把竹蟶都買去吧!”

  那個白鬍須的鄉紳說:“你能自對,我們就服你,這些蟶,請你不必擔心。”

  大和雙手抱拳行禮:“請諸位先生多多包涵,我自作自受了!”

  說著,就大聲對道:

  長腳螃蟹扒開無澱無膏。

  先生和鄉紳們自覺沒趣,只好拿錢買下這擔竹蟶。

  短篇傳統文化故事篇三:唐伯虎妙對巧用除法

  在蘇州金閭門外至虎丘有一段風景絕佳的路,“山塘”約有七里長,中間有個地方叫“半塘”。

  有一天唐伯虎和祝枝山一道遊玩,祝枝山即景引出上聯:

  七裡山塘,行到半塘三裡半。

  唐伯虎一時語塞,對不出來。

  後來,他們來到一個叫“九溪洞”的地方時,唐伯虎靈感突發,隨口吟道: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七裡一分為二,為三裡半,九溪除以二,是四溪半.也就是五溪的中間,巧妙的應用了除法.

  數學運算在對聯中的應用,或精巧,或雅緻,或有趣,可謂“妙趣橫生”。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