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人的奮鬥小故事

  每個人都 要記住不論你的資歷、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會裡,你只是一個小分子,無疑是渺小的。當我們把奮鬥目標看得更高時,更要在人生舞臺上唱低調,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像竹子一樣做人

  文天祥小的時候,父親教他讀書,而且總是喜歡在功課之外給他講一些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讓小文天祥受益匪淺。

  一天,父親和他在書房讀書,一陳涼風吹來,窗外的竹葉發出一陳細微的聲響。父親喜歡竹子,所以家裡種了好多。小文天祥看著窗外幾百棵翠竹,不禁問道:“您為什麼這樣喜歡竹子?”

  父親拉著他走到窗前指著窗外的亭亭玉立、硬朗有節的綠竹對他說:“你想想看,竹子還在沒出土的竹筍時就已經有節了,就像人從小就要有節操;而竹子長到了凌雲的高度竹竿裡還是空心的,就像很多人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後依然很虛心一樣;竹葉也不像別的樹葉天氣寒冷就會凋落,現在即使是冬天依然是翠綠的,它有一種堅強不屈的性格。竹子本身也是,你可以將它折斷,但卻不能讓它一直彎曲地存在著,就像人一樣寧折不變。所以說,竹子本身的構造很有寓意,象徵著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做人也要這樣才行啊!”文天祥聽得入了神,也從心底萌發了對竹子的喜愛之情。還將“像竹子一樣做人”的話寫成條幅,並當成座右銘貼在床頭,掛在書桌前,以警示自己。

  文天祥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所以他暗下決心:“將來,我不但要為國家做事,成就一番事業,還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屈不撓。”從此後讀書更用功了,他要像竹子一樣,做很優秀而對社會有用的人。

  文天祥長大後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在元朝軍隊入侵宋朝時,他自己招募軍隊,反抗“侵略”。在不幸被俘後,面對高官厚祿的引誘不為所動,最後被殺,成為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壯節高義,也鼓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

  %篇二:丁肇中的“不知道”

  前不久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捨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

  記者提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方說小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麼堅定和正確呢?”這位記者想要獲得的答案誰心裡都明白,因為在已經太多的名人訪談中,這樣的問題顯然都是為對方作秀進行的鋪墊。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倖吧!”

  記者不死心,又追問道:“在這裡面沒有必然麼?”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記者還是不死心:“怎麼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後想起來不會後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後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裡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嚴謹態度,的確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然而,這就是作為科學大家的丁肇中,他認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篇三:缺邊的牡丹

  中國著名的國畫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買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很高興地掛在客廳裡。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花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準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這個買主,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俞仲林的解釋,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樣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讓我們凡事多往好處想,以致少生煩惱、苦惱,而多有喜樂、平安。兩人同時望向窗外,一人看到星星,一人看到汙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