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人的童年小故事大全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有很多名人的童年故事都是很有哲理的,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名人的童年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關於名人的童年小故事《炸藥發明家諾貝爾》

  諾貝爾1833~1896,是瑞典大化學家,被譽為“炸藥大王”。他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父親熱愛科學,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世界上沒有的東西。有一年,諾貝爾家失了火,弄得家中一貧如洗,只得漂洋過海到俄國謀生。父親開了一家日用五金商店,還設了一個裝滿機械和各種化學藥品的小實驗室,在經商之餘從事科學實驗。

  小諾貝爾經常看到工人為了開鑿鐵路在荒山野嶺手拿鐵鎬砸石頭,既費勁又費時。父親發明了一種炸藥,不費勁地把大山劈開了。他對這種神奇的炸藥著了迷,喜歡陪父親汔在實驗室裡。他記熟了各種化學物品的名稱,常向父親提出各種不懂的問題,父親總是耐心地給他講解,還指導他做小實驗。

  諾貝爾17歲的時候,父親決定讓他去周遊世界,開開眼界。他興奮地問父親:“我這次旅行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嚴肅地說:“你隻身離家,遠渡重洋,是為了學習各國新的科學和技術。明白嗎?”諾貝爾點點頭。

  諾貝爾遵照父親的旨意,先後到了德國、義大利和法國,又去英國參加了世界博覽會,最後橫渡大西洋,到美國的機械工廠當了一名學徒工。

  諾貝爾這次旅行整整用了兩年。他除了盡情觀賞了世界各地的奇異風光外,還學習了許多新的科學技術和一些科學實驗,拜訪了著名科學家、教授和學者,大大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諾貝爾回到祖國,繼承父親研製炸藥的事業,有一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突然炸藥爆炸,他差點兒被炸死,實驗室也炸燬了。但他不灰心,又進行了上百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炸藥的專利使他積聚了大量的財富,他臨終前留下遺囑:將全部財產捐獻出來,設立學術獎金,鼓勵全世界一切獻身於科學事業的人。

  關於名人的童年小故事《安徒生:童年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安徒生是全世界著名的童話家,他的家鄉在丹麥一個小鎮上。小時候,安徒生家裡非常貧窮,父親是個補鞋匠,母親幫人家洗衣服,家裡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安徒生的玩伴也都是些窮人家的孩子,那些有錢人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跟窮孩子一塊兒玩。有很多窮孩子從小就要幫家裡幹活,因此很多時候安徒生是一個人。

  有一次,父親看孤獨的在家玩,就說:“孩子,爸爸來陪你玩吧!”

  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只有一間小屋子,破凳爛床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就是這麼一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佈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似的,牆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

  父親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裡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

  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製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為了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親同意和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衝直撞的貴族和偽善的市長、牧師等人的生活,獲得各種感性經驗。

  安徒生在他以後的寫作生涯中能夠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童話故事,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譴責和鞭撻統治階級的貪婪、殘暴,都是與他小時候的這段生活經歷有密切聯絡的。

  關於名人的童年小故事《愛動腦筋的牛頓》

  牛頓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機械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光學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現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熱學方面,確定了冷卻定律;在數學方面,建立了二項式定理,並和萊布尼茨一起創立了微積分學;在天文學方面,創制了反射望遠鏡,初步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

  牛頓童年時善於開動腦筋,喜歡製作各種玩具,而且做得十分精巧。12歲那年,他上了中學,寄宿在一個開藥店的人家裡。他是個好動的小房客,不斷地搞一些小把戲,用斧頭、鋸子和錘子製作各種奇怪的小玩具。有一次,他製作了一架小風車,他又活捉了一隻老鼠,把老鼠捆在風車輪子前面的踏板上,並且在老鼠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

  這粒玉米讓老鼠看得到卻又吃不到。飢餓的老鼠為了吃上這粒玉米,就拼命往前跑。踏呀踏,就這樣帶動了風車的輪子。還有一次,他用木箱和玻璃瓶做了一隻水鍾。他將適量的水注入木箱,箱內滴出的水流控制著鐘上時針的轉動,每天黎明時水鍾能按時滴水到他臉上,叫他醒來,催他早讀。

  牛頓除了喜歡製作各種複雜的機械玩具和模型外,還鑽研反射鏡和透鏡,鑽研化學。他也很喜歡繪畫,常在臥室的牆壁上用木炭畫素描。在他閒靜的時候,他也喜歡寫詩。

  14歲時,他充滿理想,不停地思考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然而,他的親戚卻不讓他讀書,把他帶到田裡去幹活,要他種田謀生。此外,還要學習做生意。牛頓卻不喜歡這一套,常常偷偷地一個人躲在小樹林後面讀書。他的舅父發現了,只好搖頭,無可奈何地對他說:“還是回去念你的書吧,要麼你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大廢物,要麼你是一個大天才。”

  18歲時,牛頓到劍橋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26歲時,他的恩師推薦他上劍橋大學。他在劍橋大學從事了長達30年之久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活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一次,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思考問題,忽然一隻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這一平常而又平常的自然現象引起了牛頓的深思。他從蘋果落地想到地心引力的存在,想到這種引力可能同時存在於整個宇宙之中,想到地球與整個天體的運動,他得出結論:“宇宙定律就是質量與質量之間的相互吸引。”由蘋果落地而受到啟發,牛頓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其實蘋果落地的故事,只是說明牛頓勤於思考罷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決不是憑一時的靈感想出來的,而是他在繼承前人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勇於不斷探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