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偉人的誠實小故事

  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源,做官憑印,做人憑信,失信之後是失敗。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曹操斷髮示誠信

  一次,曹操統領大軍去打仗,途中要經過一片麥田,曹操下令說:“所有將士都必須小心,凡有踐踏麥子者,不論是誰,立即斬首示眾。”老百姓開始並不相信,都躲在暗處暗自觀察曹操軍隊的行動。

  只見官兵們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走過麥田,沒有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紛紛稱頌。

  突然,從麥田裡飛起一隻小鳥,將曹操的坐騎驚得一下子躥入麥田。受驚的馬兒嘶鳴著,踐踏了一小塊麥田。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過。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如果自己都不遵守,還有誰會心甘情願地遵守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就要自刎。眾將領趕忙攔住。

  這時,有一位叫郭嘉的大臣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刎呢?”

  曹操沉思了好長時間,才說:“既然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現在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一死。但是,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於是,他揮劍割斷了自己的一綹頭髮,扔在地上說:“我就以割發代替砍頭吧。”

  古時候的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頭髮和面板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隨便割掉頭髮被視為大逆不道,是不孝的表現。因此,在當時的人看來,曹操當眾割斷頭髮和砍頭是一樣重的刑罰。從此以後,軍中將士對曹操更加信服了。

  篇二:山濤守信撫育嵇康的遺孤

  三國時期,曹氏家族與司馬昭為了爭奪國家的統治權而明爭暗鬥。官場腐敗,許多有才學的人都不想捲入其中,紛紛逃避現實。其中,有七個很有名的文人——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賢、王戎,這七個人經常在竹林裡閒遊,一邊喝酒,一邊做詩彈琴,試圖尋找亂世中的一份清靜,史稱“竹林七賢”。

  當時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後代在當皇帝,實際上是由有篡位野心的丞相司馬昭把持大權。司馬昭為了擴大勢力,想請“竹林七賢”出來做官。司馬昭首先請山濤出山,由於他和山濤有點兒親戚關係,山濤不好拒絕,就答應了。

  後來,山濤推薦嵇康到朝中做官。由於山濤事先沒有徵求嵇康的意見,嵇康非常生氣,便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給山濤***山濤字巨源***,斷絕與山濤的朋友情誼,並在信中強烈抨擊了司馬昭。

  後來有個叫鍾會的小人在司馬昭面前說嵇康的壞話,司馬昭就趁機找了個藉口把嵇康抓到監獄裡,並判了他死刑。山濤幾次上書司馬昭,請求為嵇康減免罪行,但是司馬昭仍一意孤行。

  臨死前,嵇康把自己只有十歲的兒子嵇紹託付給山濤,山濤答應了。

  嵇康死後,山濤對嵇康一家老小悉心照顧,把嵇康的兒子更是當成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嵇康被殺的二十年後,司馬炎當了皇帝,朝廷的混亂局面有所扭轉。山濤就上書給司馬炎說:“父親有罪,但和兒子沒關係。嵇紹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品德高尚,才華橫溢,應該重用。”司馬炎採納了山濤的意見,任命嵇紹為祕書郎。

  篇三:一生守信的羅迪

  20世紀初,來美國的移民十分節儉,儘量把每一分錢都積存起來。佛蘭普斯科·羅迪便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銀行,吸收移民存款。1915年聖誕節前夕的一天,這家銀行的出納員外出午餐,這裡只有羅迪。突然,三個蒙面歹徒衝進來,把羅迪關進廁所後,將銀行裡的22000美元席捲一空。儲戶聽到這個訊息後,都蜂擁來提款。雖然羅迪盡了最大的努力兌付,但仍然不支,最後被迫清盤,宣告破產。250個儲戶共損失了18000美元。從此,羅迪家一貧如洗。他們失去了住宅、積蓄、存款和所有的一切,連家裡一塊稍好的紅地毯也被人當債務拿走了。一位銀行家對羅迪說:“銀行遭遇搶劫,這是天災人禍,既然已經宣告破產,你就沒有任何責任了,存款也不用還了。”羅迪說:“法律上也許是這樣。不過,我個人是要認賬的,這是信義上的債務。今後我一定要歸還!”

  羅迪為了還債努力奮鬥,他白天殺豬,晚上為人補鞋,還發動大一點的孩子上街賣報,幫人搬貨物。一家省吃儉用,積了一點錢,有了一定的還債條件了。羅迪聽說一位儲戶患了重病,生活困難,他就把那位儲戶十幾年前存的177元還清了。以後,羅迪一家積了一點錢總是先還給最困難的儲戶。羅迪聽說一位身患重病的寡婦無力撫養孩子。羅迪首先還給她100元,另外每月還她10元,使她付清房租。羅迪還聽說一位儲戶欠了稅,有坐牢的危險。20年前他在羅迪這裡存了一筆錢。羅迪連忙找到他,還了他的存款,使他免受牢獄之災。

  但由於時間太長,許多儲戶記不清了,羅迪就在保險公司、教堂、開發商甚至是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尋找存款人。他從一篇新聞報道上,發現加利福尼亞有久未尋到的當年的三位儲戶,他便把存款分別寄給了他們。他們異常感動,其中兩個人把存款退了回來。請他轉寄給別的窮人或他們的孩子。羅迪通過牧師的幫助,找到了90裡外的一對老年儲戶。羅迪踏著深深的積雪,來到了他們家。幾十年來,他們的存款憑據都丟失了,但記得當年羅迪的儲蓄銀行的位置,街角的當鋪、鐵匠鋪等。羅迪認為,他們的說法是對的,便按他們提供的數目給他們兌現了存款。1946年聖誕節前夕,銀行被搶31年以後,羅迪還清了250位儲戶18000元存款。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散居各地的羅迪的子女也再行團聚在一起,此時羅迪向過去所有儲戶或他們的子女寄出了一張賀年卡,賀年卡上附了幾句話:“我,佛蘭普斯科·羅迪曾經經營一家儲蓄銀行。1915年該行遭劫後,被迫停業,但當時我曾向各位保證,日後必將存款歸還。經過多年的奮鬥,我們兌現了諾言,現在還清了所有的存款和利息,誠感欣慰。祝大家聖誕快樂!”當最後一張賀卡寄出以後,羅迪說:“我幸福,因為我無愧於我的承諾!”信用是金,守信既是市場經濟應該和必須遵守的法則,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